ISBN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开本/介质 | 页数/字数 | 印次/印张 |
---|---|---|---|---|---|---|
9787561396841 | 【美】唐纳德·克雷比尔(Donald B.Kraybill)、史蒂芬·诺尔特(Steven M.Nolt)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 2018-6 | 16 |
科恩德、杨腓力、高真诚挚推荐
同名电影被提名“人道主义奖”(Humanitas Prize)
2010年获《电影指南》(Movieguide)主显节奖
标签或关键词
见证故事、信仰、文化研究
适用读者
因遭受伤害而深陷其中,无法获得释放和解脱的人;
遭遇不公不义和暴力等,不知道如何继续过光明和有盼望生活的人;
所有想要认识饶恕、学习饶恕和实践饶恕的人;
所有想要走出自我的“心灵监狱”的人;
所有想要深入了解阿米什文化和信仰的人。
内容简介
2006年10月2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特拉斯堡的枪声震惊世界。一名男子因自己的小女儿夭折而转怒于上帝,闯进阿米什校园,残忍地枪杀了五个阿米什女孩,另有五个女孩深受重伤。更令人震惊的是,枪杀案的当天,阿米什人就饶恕了凶手及其家人,甚至刚刚从自己孩子的葬礼上回来,就参加了凶手的葬礼,带给凶手的亲人以极大的安慰。阿米什人的饶恕令全世界一片哗然。凶手的射杀显然是一场灭绝人性的罪行,罪犯甚至都还没有表示出要认罪悔改,而阿米什人竟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就能将其饶恕,他们的饶恕是真是假?
当杀手要开枪时,其中一个小女孩做出了成年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要求凶手先开枪打死自己,放了其他孩子。凶手没有同意。与世无争、推崇非暴力的阿米什人成了无辜的受害者。但阿米什人却以德报怨,以恩泯仇,发自内心地帮助凶手的家人一起走出阴影。其背后隐含的是一种完整而又自律谨守的阿米什生活方式,即一种逆美国文化潮流的信仰根基。
作者深爱阿米什人,却毫不逃避敏感问题,他们深入探讨冲突起因,多方剖析,发掘难解之谜:一位慈爱的上帝怎能允许稚嫩的女孩遭遇如此残暴的对待?阿米什人真的如此之快就饶恕了凶手及其家属吗?
饶恕与爱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借此我们才能战胜苦难,抚平创伤,再现生机,我们才会生活得更美好。
媒体评论
希望复仇,是世人极自然的想法。若有人伤害、背叛了我们,做了不公平的事或造成了任何损害,我们都希望那人受到惩罚。然而,令世界震惊的是,阿米什人完全饶恕了为报复上帝而行凶的查尔斯·罗伯茨。让阿米什人作为榜样在你生命中产生饶恕的果效吧。
——柯恩德
有“饶恕大使”之称,曾任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主任牧师
著有《宽恕Ⅰ:饶恕和遗忘的艺术》《宽恕Ⅱ:和自己做朋友》《宽恕Ⅲ:有话问苍天》
阿米什人的饶恕,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向世人显示了未曾堕落的、真正的基督信仰。他们以基督的心为心,靠着上帝赐予的力量,在难以爱的时候爱了,在难以饶恕的地方饶恕了。
——刘可洲
译有《宽恕Ⅰ:饶恕和遗忘的艺术》《宽恕Ⅱ:和自己做朋友》《宽恕Ⅲ:有话问苍天》《心灵爱语》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能否认邪恶的存在,也不能否认即便是最虔诚的人也会因被黑暗所胜而做出罪恶的事情,他们的罪行会给生者留下难以承受的痛苦。但正如阿米什的弟兄姐妹所展现的,当我们不再因为痛苦而寻求报复时,当我们敞开胸怀迎接宽恕的治愈之光时,黑暗便被驱逐。”这段话是对《阿米什的恩典》的最好总结。
——高真牧师
《阿米什的恩典》一书讲述了镍矿镇地区校园惨案背后的故事,多方面剖析了阿米什式的饶恕。这种饶恕在阿米什人中有根有基,这让全世界的人为之震撼。
——杨腓力
ECPA金奖作家,著有《耶稣真貌》《有话问苍天》等
编辑推荐
一场残忍血腥的校园枪杀案将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阿米什人生活的镍矿小镇。摆在受害女孩家属及所有阿米什人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是复仇,还是饶恕?处在巨大悲伤中的阿米什人选择了饶恕,在不可能的时候,而这正是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做的,也是他教导所有跟随他的门徒的。
这场惨案是这世界暴力与不公不义的一个缩影。它将阿米什人,以及所有“围观”者——包括信与不信的,放在一个极端的处境下,即面对极度的不公不义与暴力伤害,人该如何选择和回应?这是关于饶恕的一个“考验场”,理智、情感、信仰与人性在其中面临极端试炼和检验。不同的选择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对于阿米什人来说,他们无疑经受住了这“试炼”和“检验”,为他们“所信的”做了信实且美好的见证。
但是,他们的信仰依然没有完全。面对犯罪的“族内人”,他们施行的惩罚和管教展示给世人的是严苛,甚至审判,这无疑披露了阿米什人信仰的另一面,而这也正是他们信仰中最有争议和最具张力的地方。但这就是真实的阿米什人——他们的信仰和他们的文化,是作者的笔诚实无伪地展现给我们的。
唐纳德•克雷比尔(Donald B.Kraybill),美国作家、阿米什文化研究专家,以研究再洗礼派著称。除了《阿米什的恩典》外,还著有《阿米什文化之谜》、《阿米什人何以让我们如此着迷》和《阿米什人的方式:在这危险的世界持守忍耐的信心》(合著)等。
史蒂芬•诺尔特(Steven M.Nolt),美国学者、阿米什文化研究专家,以研究门诺派著称,除了《阿米什的恩典》外,还著有《阿米什人的历史》、《阿米什人研究导论》和《阿米什人的方式:在这危险的世界持守忍耐的信心》(合著)等
大卫•维沃-兹切尔(David L.Weaver-Zercher),美国宗教史研究专家,以研究阿米什文化和再洗礼派著称。除了《阿米什的恩典》外,还著有《书写阿米什人》、《美国人想象中的阿米什人》和《阿米什人的方式:在这危险的世界持守忍耐的信心》(合著)等。
推荐序一:你若释放他们,你自己也就自由了
推荐序二:走近阿米什
推荐序三:一道来赴饶恕的心灵飨宴
第一部分
第 1 章镍矿镇的阿米什人
第 2 章枪杀案始末
第 3 章事发之后
第 4 章不可思议的饶恕
第 5 章回应
第二部分
第 6 章饶恕的习惯
第 7 章饶恕的根源
第 8 章饶恕的属灵意义
第 9 章实践饶恕
第三部分
第 10 章镍矿镇的饶恕
第 11 章阿米什人为何驱逐族内人
第 12 章痛苦、上帝的旨意与公义
第 13 章阿米什的恩典和我们的关系
后记
专访特里•罗伯茨
附录:北美阿米什人
致谢
不可思议的饶恕
你的意思是,你认为我们是经过周密计划,然后聚在一起探讨如何饶恕凶手和家属的吗?
——一位阿米什老奶奶
阿米什校园枪杀案震惊了全世界。紧接着,阿米什人所做的事情再次让全世界震惊了,即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饶恕了杀害自己亲人的凶手,并且以恩典待凶手的家人。
枪击案之后,尽管外族人都对阿米什人深表同情,但阿米什人却默默地、不张扬地、温柔地做着一件超乎寻常的事情——他们饶恕了自己的仇敌。
阿米什人很快意识到,其实罗伯茨的妻子和孩子也是这次悲剧的受害者,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丈夫和父亲,还有自己的隐私。和阿米什受害者不一样的是,罗伯茨的家人还要背负羞耻,因他们所爱的人给那些无辜的孩子和家庭造成了莫大的伤害。事发后几小时,就有阿米什人开始关怀罗伯茨的家人了。
阿摩斯是当地教会的牧师,他如此描述:“在周一的晚上,我们3个人消防中心附近站着,想去罗伯茨的家里看看他的妻子艾米,安慰她。我们先去了她祖父家里,家里没人。我们又来到她父亲家里,发现只有她和孩子,还有她的父母,没有外人。我们谈了大约10分钟,对他们表达了我们心中的伤痛,并且告诉他们,我们对他们没有敌意。”
就在同一个晚上,在几英里外的地方,有个阿米什人去看望了罗伯茨的父亲。这位老人是位退休警察,现在是一位出租车司机,为当地阿米什人提供租车服务。杜怀特•勒弗沃是罗伯茨家的发言人,他告诉媒体,有一位阿米什邻居来罗伯茨家里探访并安慰了罗伯茨的家属。“他站在那里大概有一个小时,把罗伯茨的遗像抱在怀里,说我们饶恕你。”之后的几天里,罗伯茨的父母接到很多电话,也有很多人来探访,他们都是来表达饶恕和关心的。
枪杀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艾米的祖父探访了其中一个受害的家庭,罗伯茨生前还为他们送过牛奶。他说:“我认识那些孩子的父亲和祖父,我们在厨房里见面,彼此握手和拥抱。”罗伯茨的一位亲戚也回忆道:“他们说他们心里没有仇恨,只有全然的饶恕,这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让人难以相信。”谈到接下来几天发生的事情,他说:“有很多阿米什人来看望艾米,他们都表示自己已经全然饶恕,并希望他们能够互相安慰,他们还带来了礼物。每次阿米什人来探访,我都能从窗户看见。”
镍矿镇其他的阿米什人也用不同方式表达了他们饶恕的决心。周三早上5时30分,即事发后的第3天,有位老人在消防中心附近散步,他的两个孙女都在这次惨案中丧生。就在24小时之前,他在医院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孙女死在自己母亲的怀里。他正沉浸在失去亲人的伤痛之中,这时有台摄像机迎了上来,记者开始采访他。
“你恨凶手的家属吗?”记者问道。
“不。”
“你已经饶恕他们了吗?”
“我内心是否已经饶恕了他们吗?是的!”
“这怎么能做到呢?”
“上帝加给了我能力,帮助我饶恕了他们。”
那天早上,一位来自佐治镇的女士出现在哥伦比亚广播电台的《早间秀》节目中,她说:“我们必须要饶恕。只有当我们饶恕了他人,上帝才会饶恕我们。”
全美的媒体都报道了另一位受害者的祖父的故事。看着自己的孙女躺在棺材里,他告诉身边的孩子们:“我们不能因为这件事就认定凶手是坏人。”在佐治镇还有一个手工艺人,也是受害者的亲戚,他的话反映了饶恕的精神。他告诉媒体:“我希望罗伯茨的妻子和孩子们都能留在这里,这样他们会有很多朋友,也会获得很多支持。”
阿米什的恩典很快传播开来,不只是通过言语和动作。有些遇难学生的家长还邀请罗伯茨的家属来参加他们孩子的葬礼。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联合循道宗教会为罗伯茨举办的告别仪式上,75位送葬的人当中有一半以上是阿米什人。阿摩斯就是其中一位,他来为罗伯茨送行,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合宜的。他说:“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想过应该去为他送行,因为我们和罗伯茨一家都很熟悉。于是,我们约定在消防中心见面,然后一起去为罗伯茨送行。我们从后方的车库绕过,在那里等着罗伯茨的家属将遗体送往墓地……很多人都走过去问候罗伯茨的妻子和他们的孩子。”事实上,有些父母一两天前才安葬了自己的女儿,但在罗伯茨的葬礼上,他们却不断安慰罗伯茨的家人。
主持葬礼的人回忆起那感人的一刻时说:“能够在现场见证那令人难忘的时刻,让我很感动。受害者的家属们过去问候、安慰艾米,并说他们已经饶恕了罗伯茨。那场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永远都不会。我深知,自己见证了一个奇迹。”
罗伯茨的一个亲属也见证了这个奇迹,他说:“有三四十名阿米什人来参加葬礼,他们和我们握手,一同哭泣,我们彼此拥抱。他们拥抱艾米和她的孩子们,没有记恨,没有复杂难解的情绪,只有全然的饶恕。他们这样做,真是让人难以相信。”
这么多阿米什人来为罗伯茨送葬并悼念,人们也许会觉得这已经是阿米什人最宽宏大量的行为了,然而,这却不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善行。枪杀案几周后,很多人在巴特消防中心聚集,一方是罗伯茨的妻子艾米和她的姐姐、父母,以及罗伯茨的父母,另一方是受害者家属。他们见面的场景虽然充满了伤痛,但更是令人欣慰的医治过程。一位阿米什领袖说:“我们围成一个圈,每个人轮流介绍自己。……艾米泪流不止,无法自抑。她在我旁边,我把手放在她肩上安慰她,然后我站起来说话,结果也忍不住哭了。当时只是感动,也很难抑制自己的情绪。”另一位在场的阿米什人也见证说:“那天很多人都流泪了。当时屋子里一定有一种属天的能力在运行。”
饶恕不仅仅由心里发出,还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出来,那就是对罗伯茨家属经济方面的资助。枪杀案发生后的第3天镍矿镇责任委员会成立,委员会成员们聚集到一起讨论如何帮助罗伯茨的家属。当时为委员会命名的时候,他们用“镍矿镇”代替了“阿米什”这个词。对此,其中一位成员是这样解释的:“因为这不仅仅是阿米什人的悲剧。我们也想要去帮助罗伯茨的家属。”最后,另一位成员还提议说:“现在罗伯茨的家属失去了经济来源,还有谁能照顾他的家庭呢?如果我们收到1000美金的捐款,却只给他们5美金,这是不妥的。”在联系了罗伯茨的家属之后,委员会给艾米寄去了一笔钱。
阿米什人除了通过委员会来帮助罗伯茨的家人之外,他们还自发以个人名义捐钱给罗伯茨的家属,他们把钱汇入科茨维尔银行专门为罗伯茨家属设立的账户。很多阿米什人以个人名义给这个账户汇钱。
阿米什人恩待罗伯茨家属的善行不胜枚举。罗伯茨妻子艾米的一位亲戚说:“很难相信所发生的一切,但阿米什人的良善大大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他们已经饶恕了我们。”另一位亲戚则说:“若这样的悲剧发生在我们非阿米什人当中,我们只会不停地起诉对方……然而,阿米什人所做的一切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亲密了。”这种说法与外界对此事的评论是一致的。枪杀案后第10天,罗伯茨家属公开发表声明,向当地的阿米什人表达感谢:“你们的怜悯深深触动我们,也深深感动了我们身边的人,更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为此,我们要向你们献上真诚的感谢。”罗伯茨父母的一位好友说:“阿米什人以各种方式向罗伯茨的家属表达饶恕,这帮助他们摆脱羞耻的捆绑,也使他们从痛苦中得医治,从而有勇气继续活下去。这使他们重拾希望,也卸去他们心灵的重负。”
艾米的一位朋友说:“阿米什人对艾米的完全饶恕和慷慨救助帮助她和家人渡过难关。对他们,她心中充满感激。在枪杀案发生数周后,阿米什人仍然常常来看望她。他们来艾米家探访,给她送花和食物,还参加了罗伯茨的葬礼。”
阿米什人所做的这些使人们逐渐淡忘了之前的枪杀悲剧。
校园枪杀案的启示
虽然阿米什人自古就有“饶恕”的传统,但他们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误。也有一些人认为,阿米什人得到了常人没有的超自然力量。这种观点倒有可取之处:阿米什人所敬拜的上帝期望人类爱自己的仇敌,饶恕那些得罪自己的人。但是,饶恕的能力并不限于阿米什人,或者基督徒,抑或是信仰上帝的人。也许,饶恕可以像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所说的那样,是神圣的。但即便是那样,饶恕也是可以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神圣行为。
的确,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也听到了其他一些关于饶恕的故事,它们跟镍矿镇的故事一样触动人心,比如,孩子被拐走后遭到伤害,婚姻遭到背叛,所谓的朋友毁了自己的名声,等等。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未接触过阿米什人,也未曾享受过他们的文化资源,但为了其他人的益处,他们最终也地选择了饶恕,虽然并不迅速,也不容易。
研究饶恕的心理学家发现,通常来说,乐于饶恕的人比其他人活得更加幸福和健康。我们所采访的阿米什人也同意这个观点,并援引自己的例子加以说明。有的人说,如果不饶恕,自己就会感觉被施害者捆绑;也有的人说,怨恨的苦毒足以摧毁怀恨的人,除非当事人不再怨恨。可见,虽然阿米什人的信仰强调克己忘我,但他们依然关注自己的福祉。从某种程度上说,饶恕也许是自我牺牲,但并非自我厌弃。对阿米什人的采访证实了心理学家的观点:饶恕能够带来内心的医治,将自己从仇恨中解脱出来,继续向前。
阿米什人的例子不仅证明饶恕可以医治选择饶恕的人,也更加证明饶恕对施害者有益处。饶恕并不是在否认施害者的恶行,而是放弃雪恨的权利。虽然查尔斯•罗伯茨已死,但别人也可以通过惩罚他的家人来报仇。然而,阿米什人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怜悯他的家人,甚至去参加他的葬礼。换句话说,镍矿镇的阿米什人选择不去讨伐凶手,而是以同胞之礼对待凶手的家人。阿米什人的饶恕举动,修复了在枪杀案中被破坏了的社会关系。因此,对于罗伯茨及其家人,甚至整个社会,这都是一份厚礼。
这些恩典之举,令许多旁观者震惊。当今社会,各种信息可能会助长人们的复仇心理,而阿米什人却提供了相反的例子,遏制了复仇的苗头,熄灭了复仇的怒火。然而,问题在于,对于这一举动,人们到底是会去借鉴,还是认为这纯属天方夜谭?
答案也许介于两者之间。也许,人们一方面敬畏并感动于阿米什人以德报怨的精神,一方面又认为,假如自己的孩子在枪击案中丧生,一定很难去饶恕。这种态度十分诚实,但也存在问题,因为这就意味着复仇才是人类最自然的反应,只有像阿米什人那种压抑人的自然天性的人才会选择饶恕。
我们通常认为,人类在面对暴力、遭受不公之时,才会有特殊的需要。比如,有人说阿米什人如此迅速地饶恕罗伯茨,说明他们否认人类有伸张正义的基本需求。不过,也许我们真正的需求只是想摆脱悲剧的伤害,重拾希望,继续前进。
镍矿镇的枪杀案和其他更有普遍的意义一些事情,让我们明白一点,即人在悲剧发生后该怎样继续生活,这取决于我们的文化背景。对于阿米什人而言,信仰的力量使得他们情愿以饶恕来回应不公,继续过有意义、有盼望的生活。选择饶恕意味着愿意放下心中的仇恨,但却并不能化解悲剧,也无法抹去过错。只是与其他回应方式相比,这种选择有助于他们重拾盼望,继续前进。
我们怎样才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呢?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大多鼓动复仇,拒绝饶恕。冰球运动员如果只在赛场上滑冰,相互之间不发生冲突的话,观众们就觉得买门票的钱花得不值。血腥的电子游戏,现在到处都是。十年前曾被视为极端暴力的行为,如今随处可见。电影的剧情也是围绕着主人公残酷的复仇行动而展开。而且,并非只有娱乐世界把人类变得更加冷漠无情。交通事故后,律师们争相鼓励受害者争取更大的赔偿。事实上,在一个崇尚消费的时代里,得到自己应得的,已然成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观。罗伯特•库特纳(Robert Kuttner)在《一切都是为了交易》(Everything for Sale)一书中写道:“有人愿意花时间做义务劳动,有人向非亲非故的人施以援手,有人为了服侍大家甘愿从事收入微薄的工作。然而,他们现在开始觉得自己像个傻瓜。”在一个崇尚名利交易,轻视给予和接受的文化环境中,饶恕显得格格不入。
人无法单凭意志来扭转时代潮流,借此推崇饶恕。要知道,我们不仅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一种新的文化,以鼓励和培养人们的饶恕精神。阿米什人用他们的方式做到了这一点,而我们也应该巧妙地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去塑造一种新的文化,使人们不再把复仇当作受害后的第一反应。但是,怎样才能创造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使大家可以待仇敌犹如自己的同胞呢?怎样才能在社会中培养一种价值观,使大家可以正确地看待犯罪者和受害者,认识到他们都是有着切实需要的普通人?答案很复杂,但至少包含三个方面:我们鼓励怎样的行为习惯,我们推崇怎样的人物形象,以及我们所记得的案例。
事实上,选择饶恕不是简单地饶恕并忘记,而是饶恕且记念——记念可以带来医治。当我们回忆因悲剧和不公而支离破碎的生命片段时,我们会下意识地将其重新组合。虽然我们无法忘却种种恩怨情仇,但我们可以选择怎样来回忆它们。
对于阿米什人来说,他们记住了耶稣在十字架上对仇敌的饶恕,也记住了德克•威廉搭救仇敌的事迹。因此,当13岁的玛丽说出“先向我开枪”时,当阿米什人在案发不久就到凶手家中看望凶手的妻子时,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的行为习惯。他们在这起案件中的举动,也会被当作教育素材,代代传颂;鼓舞后人牢记并继承前辈的信仰精神,面对不公和暴力时,要施与恩典,以德报怨。
当今社会,就连某些基督徒也打着信仰的旗号,要求复仇和伸张正义。在这种环境下,阿米什人的举动着实令人震惊。无论镍矿镇枪杀案的具体细节是怎样的,有一点是清晰的,就是我们可以从这件事情学到:宗教不是用来申冤报屈的,宗教是为了激发人内心的良善和宽容,以恩典待别人。无论我们来自哪里、信仰怎样,我们都该学到这宝贵的功课。
动态评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