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梯书屋有限公司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灵魂幸存者 联系客服

原价
¥32.00
销售价
32.00
  • 累计销量38
  • 浏览次数3646
  • 累计评论1
首页
书籍参数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开本/介质 页数/字数 印次/印张
9787544331784 杨腓力 Philip Yancey 海南出版社 2010-2
商品细节

我为什么仍然是一个基督徒?


                        ——影响杨腓力信仰的十三个人


我们的生命常常需要从那些伟大人物的身上汲取力量。

在《灵魂幸存者》中,著名作家杨腓力用十三篇精彩地人物素描,活画出对他的灵性生活影响至深的十三个人的生命故事:马丁·路德·金、甘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班德医生、卢云神父……他们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信心伟人”,有的甚至也未必是基督徒,但是他们的怀疑和坚定,他们的软弱和勇敢,他们的瑕疵和“刺”,让我们恍悟:原来一个朝圣者的真实挣扎可以成为其他人安慰的源头和信仰的磐石,而基督徒生命的本相更是充实而丰盛的。

《灵魂幸存者》不仅仅是杨腓力个人的信仰履历表,也是弟兄姐妹的灵性参考书,帮助我们能更深入地内省我们的信仰,更真实地面对我们的生命。

作者简介

杨腓力(Philip Yancey),美国当代作家、编辑。三十多年来,他凭借纯熟的文字和过人的洞察力,诚恳深入地探讨信仰和生活中的艰难和困惑,影响了超过1500万读者。他的作品曾12次获得美国ECPA年度图书金奖,并被翻译成25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代表作有《恩典多奇异》、《耶稣真貌》、《无语问上帝》、《有话问苍天》等。杨腓力是Christianity Today杂志的主编。

目录

缘起:从伤害中复原 

01马丁•路德•金:黎明前的漫漫长夜 

02切斯特顿:海滩上的遗迹 

03班德医生:通往快乐的绕道 

04寇尔斯医生:柔弱的生命与宇宙的攻击 

05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追寻恩典 

06圣雄甘地:异地的回响 

07库普医生:广场上的毒蛇与鸽子 

08邓恩:当他垂死躺着 

09安妮•狄勒德:平凡中的异彩 

10布希拿:来自台侧的微声细语 

11远藤周作:背叛者的避难所 

12卢云:负伤的治疗者 


试读



(节选)
托尔斯泰:追寻恩典

在悠长的文学史当中,没有人比托尔斯泰更能描绘出生命丰富的内涵。正如伍尔芙(Virginia Woolf)所表达的:似乎没有什么逃得过他的眼睛,没有什么经过他的扫视而不被记录下来……每一根树梢,每一条羽毛都被他的磁石吸住。他注意到一个孩童的罩袍是蓝色或是红色,一匹马摇尾的形态,咳嗽的声音,一个男人企图将手插进被缝密了的口袋。而当他那一贯精确的眼睛汇报一声咳嗽或一个手部动作的时候,他那一贯精确的脑袋便反映出某些性格隐藏的特征,于是我们不但透过他们的喜好、政治观点和不朽的灵魂去认识他的人物,还能通过他们的喷嚏和打噎去认识他们。我们感觉到我们是被安置在一个山顶上,手里拿着望远镜。一切都是那么出奇地明确和绝对地清晰。
托尔斯泰拥有独特的能力去描绘这个世界,他仿佛是第一个真正看见犁锄翻起坚硬的土块或听见冰块在冻结的河流裂开的人,他也仿佛是第一个真正认真地对待福音的人。他如实地理解耶稣直接的命令并尝试实践出来。“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耶稣告诉那有钱的少年官。读过之后,托尔斯泰释放了他的农奴、放弃了他的版权,并开始处理他那
然而,一个甘地可能被托尔斯泰的崇高理想所感染,另一个读者却因着托尔斯泰痛苦地无法实践那些理想而产生抗拒。托尔斯泰在福音书里所读到的,像火焰般吸引着他;他的无法实践却至终毁灭了他。
托尔斯泰像所有基督徒一样,在某个程度上都感受到这种压力的折磨,那也是我在青少年阶段感到的苦恼。他写到他的宗教信念,并尝试活出那信念,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立就像阴魂般驱之不散。小说家厄普代克(John Updike)评论托尔斯泰的十三册日记时说道:“托尔斯泰的艺术阳光甚少透进他持续不断的道德主义和自我轻蔑的修士牢房。”
托尔斯泰关于诚实与改革的尝试导致了自己家庭无尽的问题。作为一个年轻的军官,他有过不少的情妇,曾是妓院的常客,荒宴醉酒,有几次还染上性病。他忠实地将这一切的荒诞行径收录在日记中,在结婚前四天还坚持让他的未婚妻,一个十八岁的端庄女孩,阅读这些可怕的记录。她自此没有释怀。“当他吻我的时候我常常这样想,‘我并不是他爱的第一个女人’。”桑妮亚•托尔斯泰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她可以饶恕他在军中的韵事,但他跟阿欣雅的恋情却不能,那个农家女仍然在托尔斯泰的物业中工作。每次她看见阿欣雅的儿子,都看见自己丈夫的特征。当他宣布要放弃自己的书籍版权时,她悲叹他将财富分给无关痛痒的人,而“自己的孩子和孙儿则吃黑面包就够了”。他对产业的漠不开心拖垮了家庭的收入;他对版权的放弃则剥夺了他子孙的权益。托尔斯泰认为是迈向圣洁的步骤,桑妮亚却视为愚妄和对家庭的侮辱。
……
“他的爱在哪里?”她在一次激烈的吵架后质问。“他的不反抗?他的基督教信仰?”他从来没有向那些她付出大部分时间的孩子表达过爱意。这位曾宣称热爱人类的,却不知道如何去爱任何个别的人,甚至是他自己的家庭成员。
托尔斯泰向完美的热切迈步并没有导致任何和平或宁静的迹象。直到他离世的一刻,那些日记和书信仍然不断循环地回到失败的可悲主题,暴露了福音的理想与他生命的矛盾之间的鸿沟。他诚实得无法自欺,难以平复那控诉他的良心。有些人说他是个伪君子,但一个伪君子是假装成为某人,而托尔斯泰却比任何人更清楚自己的不足。
从这些失败来看,我还能够从托尔斯泰的生平学到些什么?我读过很多他的宗教著作,每一次都深深感受到他对上帝绝对完全的敬畏。托尔斯泰提醒我们,与那些认为福音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的人说得相反,在很多方面——公平的问题、金钱的问题、种族的问题、骄傲与野心等个人的问题——福音简直就是在加重我们的负担。当今时代,我们很容易将福音跟满足、成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些“美国梦”混淆。
托尔斯泰看到,耶稣对我们的呼召远超于一个邻里和睦的美丽家园。他拥有过财富、才智、教育和国际声誉:“我可以对自己说:‘好得很,你比起果戈理或普希金或莎士比亚或莫里哀,或世界上所有的作家更著名——但那又怎样?’我完全找不到答案。”托尔斯泰绝对严肃地对待耶稣的问题:“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单纯为了遵行耶稣的命令而愿意释放自己的奴仆,并放弃自己的所有,这样的人不能轻易抹杀。其他的俄罗斯贵族就像买卖牲畜般进行奴隶交易,恶意地殴打那些不顺从的奴隶——这是在一个自认是基督纯净教会的家乡的国家里发生。托尔斯泰自愿地释放他的奴仆。倘若其他人在公平问题上以托尔斯泰为榜样,1917年的革命或许就不必发生。
要是托尔斯泰能够实践他所有的理想——要是我能够实践它们,那该有多好!虽然托尔斯泰为自己订立了很多规则,但他从来没有陷入肤浅的律法主义中。他的书名“上帝的国在你们里面”显示很清楚,他致力的是将理想的道德律吸纳到自己里面。
……他作品中特别有一段,节录自一封个人信件,表明他在晚年如何回应这样的批评。这可以说是他属灵旅程的一个结论,是他对全心相信的真理的清晰肯定,也同时是他对从未完全兑现的恩典的强烈诉求:
“你又如何,尼古拉耶维奇,你讲得非常好,但你能实践你所讲的吗?”这是最自然不过,也是我时常被问及的问题;问的人通常都带着胜利的语气,仿佛那是堵住我的口的方法。“你宣讲,但你的生活又如何?”而我回答我并没有宣讲,并且我也不会宣讲,虽然我极其希望这样做。我只能通过我的行动去宣讲,而我的行动是卑劣的……我又答道我是有罪的、是卑鄙的,而我的无能实践是值得被鄙视的。同时,不是为了自圆其说,而纯粹为了要解释我所缺乏的言行一致,我说:“看看我现在的生活,然后看看我以前的生活,你就会看见我尝试去实践。我的确没有达到千分之一,而我也以之为耻,但我没有达到不是因为我不愿意,而是因为我不能够。教我怎样逃脱那围绕着我的试探网罗,帮我以致我能够达到;即使是没有帮助,我仍愿意和希望达到。
“攻击我吧,我自己亦这样做,但要攻击我而不是我所追随的道路,就是我向任何提问的人所指出的那条路。倘若我知道回家的路而我跌跌撞撞地行走于其上,那条路是不是就因为我左摇右摆而变得没那么正确呢?倘若它不是正路,那么指示我另一条路;但倘若我犹豫而走失了路,你一定要帮助我,你一定要引导我返回正轨,正如我预备好支持你。不要误导我,不要因为我迷失而高兴,不要兴高采烈地大叫:‘看看他!他说他要回家,但正爬这一个泥淖!’不要,不要幸灾乐祸,而是给我你的援手和支持。”
我读到托尔斯泰的宗教著作,就感到悲伤。对人内心的透视能力不但使他成为伟大的小说家,也使他成为一个受尽折磨的基督徒。就像一条要产卵的三文鱼,它整生奋勇地逆流而上,最后因心力耗尽而崩溃下来。孩提时代,他曾经相信一支刻着字的魔法“绿杖”能够摧毁人心内的一切邪恶,并为他们带来美善。他没有找到那支绿杖,没有真正跟堕落的人性(包括他自己)达成协议。他以为自己的意志足以躯走恶魔,但它却叫他失望。在他那最后的小说《复活》中,他的一个角色觉悟到“很明显,那唯一确实将人类从他们沉溺的可怕错误中拯救出来的方法,就是每个人都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是个罪人,因此不配去惩罚或改造别人”。
不过我亦为托尔斯泰感到庆欣,因为他对真实信仰锲而不舍的追寻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最初接触到他的小说时,我正承受着“教会虐待”的后遗症。我所长大的那些教会有太多的欺诈,至少那是我年少气盛时的看法。每当我留意到福音的理想和跟从者的瑕疵之间的裂缝,我就痛苦地想放弃那些绝对不可达到的理想。然后我发现了托尔斯泰。对于我来说,他是第一个达成那最困难任务的作家:使美善看起来跟邪恶同样那么可信和具说服力。我在他的小说、寓言和短篇故事中找到道德力量的泉源。
很多现代小说除了堕落之外就很少再发掘别的题材。饮于堕落之泉的托尔斯泰却不断地向上攀爬,朝向一个我们能够并应该达至的远象,朝向一个他一直渴想而从未实现的爱的规律。他那没有结果的努力叫我相信,我虽不能完全实现真理,却并不能否定真理本身的价值,而是指出我需要不断将自己投放在上帝的恩典中。一个意念毋须为着宣认相信它的人负责。跟托尔斯泰一样,我知道向批评的人说,“……攻击我而不是我所追随的道路。”托尔斯泰感谢他放荡的过去,让他知道其他的道路更加远离真理。
“只要那人存在,我在世上便不是一个孤儿。”跟托尔斯泰同时代的那位最具才华的高尔基(Maxim Gorky)说。
托尔斯泰最出色的小说之一《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以两段记述主要角色列文的属灵醒觉作结。列文说:“理性所无法达至的知识,开放地及毫无疑问地向我个人、我的内心启示,而我顽固地尝试用文字和理性去表达那知识。”当我读列文的最后发言时,我不能不看见托尔斯泰在它们背后所作的投射,当中包括他的渴望和未曾实现的梦想:
这新的感受并没有如我所想象的改变我、叫我变得快乐和突然间开导我——就像我对儿子的感受一样。两者都没有惊奇。不过无论它是不是信仰——我不知道它是什么——但那感受已经透过痛苦不动声色地进入我的灵魂,并牢固地稳靠于其中。我仍然会向我的马车夫伊凡动气,仍然会争论并且不适当地表达我的想法;在我灵魂的至圣所,我与其他人,甚至是我的妻子之间仍然会有一道堵墙,我仍然会因着自己的恐惧怪罪她并为之而后悔;我仍然会无法以理性去理解为什么我会祷告,而我仍会继续祷告——但我的生命,我整个的生命,独立于任何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当中的每一刻,再不是毫无意义而是有无可比拟的美善意义,并且我是有能力去投资的。
那个信念,就是同时承认无可比拟的美善和顽固的不完美性,我是能够诚实接受的。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论数据
在线客服 ×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

物流信息

×
...
展开 收缩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