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梯书屋有限公司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原价
¥35.00
销售价
100.00
  • 累计销量3
  • 浏览次数510
  • 累计评论0
首页
书籍参数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开本/介质 页数/字数 印次/印张
9787552704419 【美】罗布·米切尔(R. B. Mitchell)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11 32
商品细节

一部让人潸然泪下的温情故事

内容简介:

   三岁的罗比被母亲送到了孤儿院,从此他开始了对家庭的渴望与寻索,但是他的希望一次次被撕得粉碎,甚至是富有的亲人们都不愿收养他。小罗比是最后一批在美国孤儿院长大的“囚犯”之一。他的父亲自杀未遂,终生生活在精神病院中。母亲也先被送到精神病院,稳定后生活在过渡教习所。罗布被送到伊利诺伊州的儿童之家(孤儿院)。他在孤儿院生活了14年,与一起长大的孩子们不是朋友关系,而是“同样活下来了”的伙伴而已。

   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伤痕累累,就在他感到绝望之际,他从《圣经》的亮光中,从虔诚的祷告中,听到了上帝的呼唤:“叫我父亲吧。以我为家……” 从此,他不再只是一个从孤儿院出来的孩子了,他被上帝的大家庭所收养,成为属于上帝的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

   罗比从始至终都会抓住你的心,本书记录了他在孤独、迷惑、感觉不被爱、寻找存在意义和价值上的挣扎,让你体会他被遗弃、被欺骗的痛苦,感受他的孤单与困惑,看到他遍体鳞伤,并和他一起踏上饶恕之旅,最后祝福他找到属于自己的家。这本书拿起来就放不下,让你想一口气把它读完。

    书中讲的不仅是一个小男孩儿的挣扎,更是普世性的,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是对孤独、恐惧、拒绝、愤怒和痛苦以及如何宽恕他人和自己的挣扎。


名家推荐:

   哇。我刚读完第一页,就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我再也无法放下它。我有一个刚满四岁的小男孩,我无法想象,除非万不得已,我怎么舍得离开他。我只想把我的小宝贝从床上一把抱出来,紧紧地搂着他。这个故事使我完全谦卑下来。我希望它会改变千百万人的生命,它已经改变了我。

                           ——布赖恩·利特瑞尔,录音艺术家

                                               后街男孩乐团成员


《弃儿》是一个救赎我们生命的美妙故事。这是一部杰作。我读这本书时泪流满面;这是一本必读的好书。

                ——戴夫·拉姆齐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在你坐下来阅读这部作品之前,我建议你先准备好一盒纸巾。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第一页开始就抓住你的注意力,并帮助你明白真正的孤独和被遗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老本杰明· S·卡森

                     约翰斯·霍普金斯医疗机构医学博士


   这是当代文学中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它能迅速进入读者的头脑,然后沁入他们的心灵。这本书是从一个小男孩与自己被遗弃的童年的较量开始的,但是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自己:如何与孤独、恐惧、拒绝、愤怒和痛苦搏斗,以及如何宽恕他人和自己等普世性问题。

                 ——多蒂·胡斯

                  北卡罗来纳州高点市卫斯理学院英语教育家


   “心灵之家”与“希望”是《弃儿》着重表现的主题。这部作品无疑是一部讴歌“心灵家园”的交响乐,一只传递“希望之光”的火炬。在作者心目中,“家”是孤儿的归宿和心灵的港湾,只有在那里才能使心灵的创伤得到完全的医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满足和平安。

                        ——王汉川教授书译者

作者简介

 罗布•米切尔(R. B. Mitchell):罗布•米切尔是一名成功的实业家,也是一位全美范围内知名的财务顾问,现为美国一家主要经纪公司负责投资的资深副总裁。
米切尔于1980年与苏珊结为夫妻,一直互敬互爱,忠贞不渝。苏珊做了24年的家庭主妇,之后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热爱的工作。他们的两个孩子都已成年。女儿艾丽西亚有一个四岁的儿子和一个六个月的女儿。她的丈夫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米切尔和苏珊的儿子路加曾患白血病,现已康复,他于2006年结婚。他的妻子是一位助理教师,教移民子女学习英文。

译者介绍:
王汉川博士1982 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师从李少白教授,1984 年获硕士学位。1991 年秋赴美国俄亥俄大学艺术学院比较艺术系留学,师从沃特曼教授,1996 年获博士学位。编导作品有52 集电视系列片《电影艺术欣赏》、电视专题片《银屏喜剧掠影》等;参与主编的图书有《中外影视名作词典》、《宗教与文化》、《基督教文化视野中的欧美文学》和《生命树书系》;译注作品有《谁可以这样爱我》、《天路历程》、《稳行高处》、《香草山》《创世之光》、《生命之光》、《自由与律法之光》、《直奔永恒》和《保罗书信》等。曾任电视台特邀编导、高等院校特聘教授和研究生导师,现任汉诺威传媒书院院长,主要从事经典作品的翻译介绍与影视制作和教学工作。

目录

第一章  弃儿
第二章  小男孩
第三章  龙卷风
第四章  不同
第五章  绑架
第六章  医生
第七章  吉姬的礼物
第八章  抉择
第九章  亚特兰大
第十章  这里有我的位置吗?
第十一章  为什么?
第十二章  赚钱能力
第十三章  重逢
第十四章  几个好人
第十五章  叛逆者
第十六章  一个失落的寒假
第十七章  救生员
第十八章  难道你是真的吗?
第十九章  新的开端
第二十章  大学新生
第二十一章  家
第二十二章  启示
第二十三章  走进非洲
第二十四章  饶恕?
第二十五章  宝莲
第二十六章  父亲
第二十七章  母亲
第二十八章  一群失落的男孩
第二十九章  追求苏珊
第三十章  关系
第三十一章  分别
第三十二章  对家庭的恐惧
第三十三章  圆满的结局
尾声
对教育工作者的简短寄语

试读

《弃儿》译后记   “家”与“希望”的颂歌 

 从浩瀚的太空观望地球,这个蓝色的星体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美好家园。《希伯来书》的作者把人类的心灵视野引回太空,启迪他们盼望一个“更美的家乡”。充满深刻哲理和浓郁神学色彩的“灵性文学”或者“启示文学”就在那个 时代应运而生。 

单从文学的文本历史看,《路加福音》第15 章中著名的“浪子回头”故事,无疑是对“回归心灵之家”这一主题最早而且最深刻的阐发。据说这则区区三百字的故事是人类文学史上最早且名副其实的“短篇小说”。小儿子不顾宗族律法的规定,在父亲还健在的时候就要求与唯一的兄长分家。宽宏大量的父亲把产业分给他一份,他就带着暂时拥有的一切到远方去闯荡。在外面的世界,他恣意放荡、浪费资财、挥霍青春,最后沦落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地步,甚至与猪争食。后来他终于醒悟过来,返回家园,投入慈父的怀抱,忏悔认罪,得到了饶恕和接纳,父亲因他“死而复活、失而又得”,欢喜快乐之情胜于言表。 

正因为“家”是充满温暖和亲情、使人安定和安心的所在,“家”和“归家”成为历代文学家们青睐的重大主题之一。《简•爱》、《雾都孤儿》和《乱世佳人》等文学名著中,“我 想有个家”和“我想回家”的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冲突,无疑使作品深深地吸引读者。
主人公由于阴差阳错而背井离乡、栉风沐雨,颠沛流离在千里之外时对家的温馨回忆和回家的热切渴望,人们无家可归时的失落和悲哀以及重归父母怀抱 时的感慨和幸福,都是催人泪下、揪住人心的场景。罗布•米切尔先生在孤儿院长大成人,后来历尽艰辛,成家立业,功成名就。从90年代初开始,他历时十余载,写成了这部感天动地、动人心弦的《弃儿》。 

这个见证式故事既有上述作品中永恒主题的影子,也有主人公在当代美国物 质社会中寻找心灵家园的独特分量。有论者认为这部作品是不可多得的反映孤儿生活和心路历程的美国当代文学名作,堪称“雾都孤儿”的美国版。由于家庭悲剧和复杂的社会及心理原因,小主人公罗比三岁时就被送到孤儿院。他幼小的心灵充满对家的渴望,然而即使是富有的亲人们都不愿收养他。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伤痕累累,就在他感到绝望之际,他从《圣经》的亮光中,从虔诚的祷告中,听到了上帝的呼唤:“叫我父亲吧。以我为家……” 从此,他不再只是一个从孤儿院出来的孩子了,他被上帝的大家庭所收养,成为属于上帝的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上帝也以无比的慈爱和丰盛的恩典,赐给他一个美好温暖的家庭——美丽善良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也都成为上帝大家庭中良善而忠心的仆人。这部带有“自传”性质和剖示内心世界的作品,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而且带领我们和作者一同体验一种令人惊异的神奇冒险。作者以悲悯的情怀和传播希望的使命感,把自己对家的渴望和寻寻觅觅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主人公找到家之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独、被遗弃的痛苦、被拒绝的恐惧和悲愤,都生动细腻地刻画出来。凭着对基督的坚定信仰,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的心灵创伤被上帝大能的手抚平之后,对于那些给他造成诸般不幸的人们的饶恕过程,真实贴切而又催人泪下。无数细节的真实描绘和大量口语、俚语的运用,使主人公小罗比和青年罗布自强不息的形象、外祖母吉姬、母亲乔伊斯、盟约儿童之家的老师诺拉和辅导员鲍勃等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令读者过目不忘。  

本书由33章和一个尾声构成,时间跨度近30年,空间则从芝加哥到亚特兰大、从伊利诺伊到北卡罗来纳、从美国 到非洲,延伸到大半个地球;内容则涉及社会学、心理学、 教育学、医学、文学、艺术和法律等诸多方面。作者以娴熟的文学手法,把这些复杂的元素联结为一个文学整体。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借鉴了古典文学的叙事技巧,在几乎每个章节的结尾都留下富有戏剧性的悬念,引人入胜。  

“心灵之家”与“希望”是《弃儿》着重表现的主题。这部作品无疑是一部讴歌“心灵家园”的交响乐,一只传递“希望之光”的火炬。在作者心目中,“家”是孤儿的归宿和心灵的港湾,只有在那里才能使心灵的创伤得到完全的医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满足和平安。因此,他把这部作品不仅“献给那些伤害过自己或者被别人的虐待和冷漠伤害过的孤独者,也献给那些致力于传播希望且不住祈祷的人”。他通过本书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美好理想:“不分种族、 语言或者文化,人人都能得到希望”,“不论我对自己所做的还是别人做在我身上的,不论是虐待还是冷漠,不论是已经发生的还是将要发生的,包括死亡,都不能叫我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种爱帮助我学会饶恕,使我从自己痛苦的过去中得到释放,正如那种爱已经帮助许许多多的人宽恕他人,找到自由一样”。 

米切尔先生在本书中对“家”的热切渴望和百折不挠的寻求,以及对“希望”的热情传播,在我的内心引起强烈共鸣。作者尽情讴歌的“家”和“希望”也唤起了我对未来更新、更美好的憧憬。我每翻译完一章,都会先请我的妻子阅读并及时纠正她所发现的错误。我们俩曾经多次潸然泪下,激动不已,同时对我们自己的家充满感恩。我的小孙女在阅读英文原版时,也被主人公的经历所吸引,从中得到许多启迪。 这是《弃儿》的第一个中文译本。我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承担这项翻译任务的。我深知由于各方面水平和能力的限制,译文还会存在诸多不足。我衷心感谢原书作者罗布•米 切尔先生耐心、及时地帮助我明白一些疑难句子,感谢大卫•道 罗夫(David Dorrough)先生热情向我推荐这部著作,感谢王培洁女士对书稿的精心编辑修订(她还顺便翻译了每章后面的思考讨论题)。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妻子朱婷女士,我翻译每一部作品都离不开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关爱、鼓励和协助。 是她凭着对基督的爱和信心为我营造了家的温馨,是她总是 让我们的家洋溢着欢乐,还是她,在我疲惫和遇到挫折的时候给我安慰和希望……  

“你总会有这样的盼望:你会找到一个家,你在那里不是客人。我真诚地相信,通过选择与上帝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并且与那些同样选择了这样一种关系的人成为契友知交,就会找到这样的家。”亲爱的读者,我愿以《弃儿》中的这 段话与您共勉! 

王汉川 2015年12月25日 

初稿 2016年1月16日修订 

 节选:第一章  弃儿
   暗淡而又模糊的影像构成了我早期的童年记忆。但是有一个影像非常清晰而又强烈。
恐惧灼烧着那个影像,使它在我三岁的大脑中留下了永远的烙印。
   我和母亲站在一座高大的建筑物前。人行道上的积雪向远处延伸。
   “快点过来,罗比,”妈妈一边拉着我走上前门的台阶,一边催促。“他们在等着我们呢!”
   不久,我们就住进一个陌生的卧室。我不知道为什么。深夜,当我醒来的时候,一阵阵阴森恐怖的声音和无边的阴影吓得我不住地呜咽,母亲对我发出嘘声,叫我保持安静。
   一阵响亮的铃声唤醒了我们。明媚的阳光照耀着,令人恐惧的阴影已经消失不见了。昨晚那些陌生的声音变成了纷至沓来的脚步声和欢快的笑声。
   在一个大房间里,我们和很多孩子一起用早餐,但是他们似乎并没有看到我们。晚饭后,母亲带我上楼。一位穿着深色长礼服的女士过来迎接我们,我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一个男孩在一个角落里玩积木。那个女士指着另一边对我说:“去那边玩玩吧?”
   我一动也没动。
   “罗比,照她说的去做!”母亲命令道。
   我抱住妈妈的腿,犹豫不决。她毫不客气地掰开我的手,一把抓住我的胳膊,把我拉到游乐区。她“扑通”一声把我撂倒在地板上,让我背对着她,看着那个男孩。
   我伸手拿过一块积木,但是那个孩子一把夺过去了。他把其他玩具都从我身边拨弄过去,我忍不住抱怨起来。
   只有那位陌生的女士站在那里。
   母亲已经走了。
   “罗比,你妈妈必须到医院去,”那位女士告诉我。“她乘火车回芝加哥去了。等她好一些,会再来看你的。”
   她的嘴还在一张一合地说话,但我已经听不到她在说什么了。我终于明白了母亲已经离开了我,呜咽了起来。
   “不许哭,罗比,”那个女人命令道。 “玩你的玩具去。”
   “我要妈妈!”我尖叫起来。 “我要爸爸!我想姥姥吉姬!我想回家!”我朝着门口跑去,尖叫声变成了号啕大哭。
   我试着打开门,但是转不动手柄。
   “别喊了,罗比,不然的话,我就过去揍你!”那个女人警告说。
   “我想回家!我想回家!“我一边哭喊,一边扑倒在地上,双脚使劲地踢来踢去。
   那个大动肝火的女人终于忍耐不住了。她猛地把我从地上拉起来,气呼呼地使劲揍我的屁股,一巴掌接一巴掌,毫不客气。最后,我咬紧牙关,竭尽全力,把哭声憋在肚子里。
   她终于停下来了,但我仍然哼哼哧哧,抽搭着鼻涕。
   那天晚上,其他小朋友也都不理我。
   清晨来临,我在潮湿的床上醒来。这个女人对着我责骂了一番。
   吃完早餐,她把棕色的胶皮床单铺在床垫子上,又在上面盖了一块胶皮单子。整个上午,她都让我躺在两层胶皮床单之间。
   胶皮单子很热。我的身子移动时,床单就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
   “尿床的宝贝,尿床的宝贝,”几个男孩儿用单调的声音唱道。“新来的小鬼,是个尿床的宝贝,尿床的宝贝。”
   我很羞愧,但是心里太害怕了,嘴上什么也不敢多说。
   棕色的胶皮床单发出的吱吱声,已经成了我的标记,我是一个即与众不同又顽皮的坏孩子。
母亲把我遗弃在那个地方,我在那里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弃儿。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我没有听到来自母亲的任何消息。几个月过去了,仍然杳无音讯。但是我确实从姥姥吉姬听说了一些事。
   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姥姥发现了我住的地方。我只知道,她一得到消息,就在每个星期六从芝加哥乘火车,到伊利诺伊州普林斯顿市的这个农牧小镇来看望我。
   吉姬当时60 多岁,离婚了,生活拮据。她孤身一人,住在一个狭小的公寓里,她曾是马歇尔•菲尔德市中心一家大商店的职员。我的母亲乔伊斯•米切尔是她唯一的孩子;我是吉姬唯一的外孙。
   对吉姬来说,看望我并非易事。这意味着一大早,她就要离开自己位于芝加哥城北的公寓,从山脉大道出发,步行四个街区到达霍华德大街,然后搭乘红线高架列车到贝尔蒙特站,转乘紫色线到亚当斯和昆西站,下车后步行几个街区才能到联合车站。她在那里赶乘“加利福尼亚西风号”火车,行驶两个小时后于上午十点抵达普林斯顿。然后,她还要走五个街区,最终才能看到我们的“盟约儿童之家”。
   吉姬终于见到了我,她就会跪在地上,等着我朝她跑去。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我投入她的怀抱,她都会留在原地,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把我揽在怀中,紧紧地拥抱着我,我从她身上闻到阵阵芳香。她看起来总是像一位温和的淑女——她中等身材,穿着合身而又令人喜欢的衣服,还戴着耳环和项链,穿着尼龙丝袜,脚蹬加了后掌的鞋子,帽檐下露出一头卷曲的黑色短发。
   “自从上次我来过之后,你又学到了什么新东西?”她每次来,总会这样问我。我会绞尽脑汁,把所有能想到的事都告诉她,然后得意洋洋地拉扯着她,把她拉到户外玩耍场地,向她展示我学到的最新本领。
   她会向别的小朋友问好,还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我也感到非常自豪。像我们这样的孩子,有人还记得我们是谁, 我们会感到特别亲切。
   快到中午时,吉姬会领着我步行到附近的一个小饭馆去。
   她点了咖啡,但很少吃饭。她让我看一下菜单,然后对我说,“我为你点一个汉堡包,一杯你喜欢的牛奶,你看怎么样?饭后,我们还会有冰淇淋甜点。”对我来说,这些话听起来总是那么甜美。
   可惜的是,时间过得太快了,下午两点钟一会儿就到了。
   吉姬不得不和我说再见,离开我去赶三点钟返城的火车。
   “吉姬,带我一起走好吗?”每当这时,我总会乞求她。
   “求求你了,吉姬,请把我带走吧!”
   这时,她会再次跪下,双眼含满泪水,重复她每次都会说的话:“罗比,亲爱的孩子,你是我的宝贝外孙。对不起,我不能让你和我在一起。对不起,你的父母病得太厉害了,无法照顾你。把我的爱永远珍藏在你的心里吧——它会永远存在那里。”
   我弄不明白她的意思。我只知道,每个星期六当她与我在一起的时候,爱的暖流似乎都会充满我的心。但是当她离开后,我就会感到极大的空虚和孤寂。
   一次又一次,我悲伤地站在儿童之家的前门外面,目送她走开。我双臂交叉,双手塞进腋下,身子从左到右轻微地晃动。
   你为什么不愿意把我带走呢?想着想着,我默默地哭了。
   吉姬啊,我会是一个很好的男孩。我向你保证。我不会吃得太多!求求你了,请不要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
   最后,她消失在我那被泪水模糊了的视线中。
   这时,唯一能留下来拥抱我的人,就只有我自己了……

问题讨论
1. 发生在三岁的罗比身上的事情,让他难以招架,这也不是他自己想要的生活。在你认识的人中,有什么样的事情或者环境强加在他们身上?
2. 除了被遗弃在孤儿院中,还有什么情况会让人感到极度孤独,不由得叹息说“没有谁能留下来拥抱我”?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论数据
在线客服 ×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

物流信息

×
...
展开 收缩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