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已下架
ISBN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开本/介质 | 页数/字数 | 印次/印张 |
---|---|---|---|---|---|---|
9787501239481 | 【荷】约翰·冯罗敦希尔(John Vreugdenhil)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2012-4 | 16开,礼品包装 |
精彩导读
挑选一本最敬虔的圣经故事,犹如挑选一座最昂贵的私立学校。
每日宣讲生命之道,天天心意更新人生
本书对传道人预备讲章皆大有裨益
专家推荐
儿童圣经必须首先是圣经。换言之,这是一个牧师俯下身来,对儿童讲解整本圣经的证道集,就像基督俯下身来,言成肉身,进入世界一样。这本书是对有信心的父母的寻找,也是对有信心的父母的恳求、劝勉和呼召,它要求并帮助每一位父亲、母亲,向着自己的儿女讲道。《听妈妈讲那圣经里的故事》是我目前所见的最符合我对儿童圣经之定义的作品。这是我爱不释手的儿童圣经。
——大学教授、牧师 王书亚
编辑推荐
好的儿童圣经和好的讲章一样,包涵了三个主要品质:
一是有根基的释经。儿童圣经尤其需要释经。一本没有解释的、仅仅翻译成了白话文或儿童语言的圣经故事,对孩子们来说远远不够。因为孩子们将过红海的故事听上1000遍,也与他的灵魂无益。
二是有切实的应用。上帝在历史中的作为若不能道成肉身,住在他们的耳目口鼻中,耶稣就只不过是与史努比和小熊维尼一样的众多故事的主角之一而已。因此,父母向孩子传讲真理,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唯有父母,能够将圣经之道,应用在孩子天天更新的生命中。
三是对话性。
儿童圣经,不是另外一本圣经,也不是圣经的儿童化,而是同一本圣经,是圣经在儿童世界中的传扬与应用。一本敬虔而活泼的儿童圣经,在本质上是证道。
本书虽然是叙事体的讲述,但作者仍按着“解经式讲道”的原则,非常重视在上下文语境中的线条勾勒和描述,这样就把每个故事都放在整本圣经的启示中,不至于论为短篇故事集。同时,在清晰的神学立场的审视下,作者的详略裁剪也十分得当。
内容简介
现在越来越多的非基督徒父母,也打算把圣经作为童话、神话或历史故事放在家庭教育中,以此来陶造孩子的品格。但因市面上各种中文版的圣经故事层出不穷,即使是基督徒父母,也感到难以选择,甚至失去了识别的准星。熏陶还是教导?闲暇还是必修?文化抑或福音?预备还是浇灌?陪伴还是替代?防守或者抵抗?儿童圣经之于基督徒父母和家庭的意义,挑战巨大。
好的圣经故事,在孩子一切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及一切童言无忌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插上敬虔和爱慕的翅膀,也剪去那些影响飞翔平衡性的羽毛。孩子所接受的最具挑战、最有深度、最丰富而又最温暖的智力栽培,就是圣经故事对他们大脑一切理性与悟性的冲击。
这套书是对有信心的父母的寻找,也是对有信心的父母的恳求和劝勉;是古老的启示在鲜活生命中的应用。读这本书,即使对传道人预备讲章,都极有收获。但它却是为儿童的灵魂预备的。这些故事,你要先读,先被感动,它帮助你成为自己家里灵性牧养的教师。它也适合有基础的少年读者自行阅读,或与父母一起,在阅读中对话、分享、提升。
篇幅的完整和信息的丰盛,也是这套书的最大优点。
作者约翰•冯罗敦希尔(John Vreugdenhil),是荷兰改革宗教会的牧师。有着清晰的释经学基础,即归正信仰在一个“纯正话语规模”下的释经传统。作者按照“解经式讲道”的原则,非常重视在上下文语境中的线条勾勒和描述,这样就把每个故事都放在整本圣经的启示中,不至于论为短篇故事集。同时,在清晰的神学立场的审视下,作者的裁剪详略十分得当,随时穿插历史背景,应用性的阐释也很贴切。
1. 创造之工
2. 亚当与夏娃
3. 始祖犯罪
4. 该隐与亚伯
5. 最初的世界
6. 大 洪 水
7. 诺亚的后代
8. 亚伯兰蒙召
9. 亚伯兰与罗得
10. 上帝与亚伯兰立约
11. 亚伯拉罕为所多玛求情
12. 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毁灭
13. 以撒与以实玛利
14. 献祭以撒
15. 以撒的婚姻
16. 雅各与以扫
17. 雅各得祝福
18. 雅各与拉班
19. 荣归迦南
20. 约瑟被卖为奴
21. 约瑟蒙冤下监
22. 约瑟做宰相
23. 约瑟与哥哥们相见
24. 我是约瑟
25. 快乐的大团圆
26. 我的仆人约伯
27. 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
28. 摩西的身世
29. 摩西蒙召
30. 摩西与法老
31. 埃及十灾(1)
32. 埃及十灾(2)
33. 终于自由了
34. 过 红 海
35. 行 旷 野
36. 颁布律法
37. 拜金牛犊
38. 立 帐 幕
39. 祭司的工作
40. 再度上路
41. 探子报恶信
42. 可拉叛变
43. 火蛇与铜蛇
44. 贪财的巴兰
45. 摩西逝世
46. 探子与喇合
47. 耶利哥城塌陷
48. 亚干行窃
49. 征服迦南
50. 以色列人的几大节期
51. 初期的士师
52. 底 波 拉
53. 基 甸
54. 耶弗他
55. 大力士参孙
56. 路 得
57. 撒母耳出世
58. 小撒母耳与以利
59. 约柜被掳
60. 约柜在非利士
61. 撒母耳任士师
62. 扫罗被膏
63. 扫罗为王
64. 上帝厌弃扫罗
65. 伯利恒的竖琴手
66. 扫罗定意害大卫
67. 扫罗追杀大卫
68. 大卫的逃亡生涯
69. 大卫放扫罗一马
70. 大卫与非利士王亚吉
71. 绝望之王的结局
72. 大卫在希伯仑做王 1
73. 以色列征服一切的敌人
74. 运约柜进耶路撒冷
75. 大卫与拔士巴
76. 押沙龙谋反
77. 押沙龙败亡
78. 大卫数点人数
79. 大卫的晚年
80. 智慧之王所罗门
81. 所罗门建圣殿
82. 示巴女王拜谒所罗门
83. 以色列国分裂
84. 耶罗波安
85. 先知以利亚
86. 以利亚与巴力的假先知
87. 以利亚在西奈山上
88. 京城解围,拿伯屈死
89. 亚哈之死
90. 以利亚乘风升天
91. 以利沙的故事(1)
92. 以利沙的故事(2)
93. 长大麻风的乃缦
94. 亚兰王追剿以利沙
95. 耶户被膏为以色列王
96. 国王耶户为耶和华发热心
97. 耶户的后代
98. 约拿的故事
99. 以色列王国的灭亡
101. 犹大国王约沙法
102. 无人纪念的国王
103. 恶女王亚他利雅的兴衰
104. 犹大王约阿施恩将仇报
105. 犹大国王亚玛谢、乌西雅父子
106. 犹大国王约坦、亚哈斯父子
107. 敬畏上帝的国王希西家
108. 先知以赛亚
109. 一个被上帝归正的恶王
110. 犹大最后一个敬畏上帝的王
111. 城亡殿毁
112. 流泪的先知耶利米
113. 先知以西结
114. 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们
115. 但以理解梦
116. 但以理的三位朋友被扔进火炉
117. 但以理第二次解梦
118. 但以理解字
119. 但以理狮子坑过夜
120. 回归故里
121. 以斯帖(1)
122. 以斯帖(2)
123. 文士以斯拉
124. 悲伤的酒政转忧为喜
125. 基督降世前的最后四百年
新约目录
126. 旧约对耶稣基督降生的应许
127. 及至时候满足
128. 你要给他起名叫约翰
129. 万王之王降世为人
130. 西面在圣殿遇见主
131. 博士从东方来朝拜
132. 圣殿里的主耶稣
133. 传福音的施洗约翰
134. 主耶稣受洗
135. 主耶稣受魔鬼试探
136. 主耶稣的第一批门徒
137. 主耶稣在迦拿的婚宴上
138. 主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
139. 撒玛利亚妇人
140. 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
141. 在拿撒勒的圣殿里
142. 耶稣在迦百农治病赶鬼
143. 耶稣呼召回渔夫
144. 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145. 瘫子得医治
146. 一位蒙恩得救的税吏
147. 瘫痪了三十八年的病人
148. 在安息日治好手臂枯萎的病人
149. 群羊没有牧人
150. 主耶稣的登山宝训
151. 主耶稣医治百夫长的仆人
152. 少年人,我叫你起来
153. 施洗约翰的问题和主耶稣的回答
154. 在法利赛人西门家里做客
155. “鬼王赶鬼”吗
156. 撒种的比喻
157. 仇敌在麦子中撒稗子的比喻
158. 耶稣平静海风海浪
159. 被鬼附身的格拉森人
160. 病妇得医治,睚鲁的女儿死里复活
161. 信与不信
162. 给我施洗约翰的头
163. 五饼二鱼喂饱了五千人
164. 主耶稣在海上行走
165. 你们也要去吗
166. 迦南妇人
167. 耶稣在低加波利
168. 你说我是谁
169. 难忘的一夜
170. 治好被污鬼附身的孩子
171. 不要争吵,只要彼此饶恕
172. 往耶路撒冷去守住棚节
173. 在耶路撒冷守住棚节
174. 生来瞎眼的重见光明
175. 我是好牧人
176. 好撒玛利亚人
177. 不可少的只有一件
178. 无知的财主
179. 主耶稣在约旦河外的工作
180. 去法利赛人首领家赴宴
181. 浪子回头与等待的父亲
182. 不义的管家
183. 我在火焰里极其痛苦
184. 拉撒路,出来
185. 图谋杀害耶稣
186. 两种祷告
187. 两种访客
188. 葡萄园里的工人
189. 去耶路撒冷守逾越节的路上
190. 撒该,下来
191.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192. 以色列的王彰显他的能力
193. 主耶稣在圣殿里教训人
194. 皇家的婚宴
195. 关于纳税等问题
196. 主耶稣预告灾难的日子
197. 聪明的童女和愚拙的童女
198. 预言主耶稣的再来
199. 不同的三十元钱
200. 耶稣为门徒洗脚
201. 耶稣留给门徒的遗言
202. 天上大祭司的祷告
203. 在客西马尼园里
204. 犹大卖主
205. 主耶稣在公会前受审
206. 我不认识这人
207. 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
208. 我找不出这人的错
209. 无罪的被判有罪
210. 背十字架的人和哭泣的妇女
211. 在各各他山上
212. 你为什么离弃我
213. 有关基督死亡的记载
214. 尊荣的葬礼
215. 基督的复活
216. 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
217. 往以马忤斯的路上
218. 向门徒显现
219. 你爱我吗
220. 升 天
221. 五旬节的丰盛祝福
222. 奉主名医治瘸腿的人
223. 说谎者自食恶果
224. 为基督的名受辱骂
225. 司提反殉道
226. 耶稣的名在撒玛利亚传开
227. 埃塞俄比亚太监信主
228. 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
229. 多加死里复活
230. 照亮外邦人的光
231. 彼得出监牢
232. 希律之死
233. 保罗第一次的传道旅程(1)
234. 保罗第一次的传道旅程(2)
235. 请过来帮助我们
236. 未识之神
237. 要亚底米还是要基督
238. 保罗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
239. 捆绑与患难
240. 杀害保罗的诡计破产
241. 保罗的辩护(1)
242. 保罗的辩护(2)
243. 押送保罗去罗马的航海经历
244.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
245. 拔摩岛上的约翰
序:像那个孩子,以上帝的事为念
王书亚
挑选一本最敬虔的圣经故事,犹如挑选一座最昂贵的私立学校。
一直以来,各种中文版的圣经故事在坊间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非基督徒父母,也打算把圣经作为童话、神话或历史故事放在家庭教育中,来陶造孩子的品格。所以给孩子们看的圣经故事,也渐成庞大市场。我收藏的读本,已超过了三十种。但即使是基督徒父母,也感到难以选择,甚至失去了识别的准星。在一个追忆儒家文化,大力倡导儿童读经的世代,儿童圣经之于基督徒父母和家庭的意义,面临挑战:熏陶还是教导?闲暇还是必修?文化抑或福音?预备还是浇灌?陪伴还是替代?防守或者抵抗?
离开房龙,走向圣经
在表达对这本《听妈妈讲那圣经里的故事》的赞赏前,不能不先提一个影响中国读书界几代人的最著名版本,那就是美国通俗作家房龙的《圣经的故事》。和本书作者冯罗敦希尔(Joh.Vreugdenhil)一样,房龙也是荷兰人。所以这种对比不但严肃,也很有趣。荷兰曾是清教徒的中转站,如今也是毒品和雏妓的中转站。荷兰是近代人文主义的摇篮,也是近代新教世界的门户。在神学上,荷兰是改革宗神学的传人,也是自由派神学的温床。神圣与世俗、敬虔与放浪,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情,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荷兰那样,经历过如此戏剧化的对峙。400年前,荷兰在改教运动的伟大传承下,写出第一份独立誓约,成为近代第一个共和国,第一个联邦制的立宪政体。400年后,荷兰也是第一个色情行业合法化和同性恋合法化的国家。
所以,荷兰人写的东西要小心,比如摆在眼前的不同版本的圣经故事。如果说,当初一个荷兰裔美国人的圣经故事影响了我作为人文主义者对基督教世界揽镜自照式的了解,那么,今天我是如此迫切地要为我的孩子寻找另一个荷兰人笔下的圣经故事。
房龙的书,我见过不下7种译本。必须承认,这是迄今为止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一本关于圣经的书。也是最糟糕的一本。糟糕的意思,就是远离圣经。尤其看见基督徒也为自己孩子购买房龙时,我就忍不住哀求,上帝啊,难道伟大的尼德兰,只剩下一个房龙;难道一切又要在这个孩子身上重新开始?
房龙的作品的确文笔优美,体裁悦目,故事裁减也颇有镜头感。通常也有精美插图。对那些不打算真正了解圣经、不预备以开放心灵面向这本神圣之书,或已下定决心不愿被圣经影响、只愿被房龙影响的读者来说,这是最好的圣经读物。上世纪20年代,自由派神学一面屈从于世代的思想潮流,一面建立了在神学界的霸权。人们普遍认为一切神迹总是虚构或象征的,耶稣只是一个伟大的教师,他的教导只是道德性的。一种消泯了上帝位格的“爱”,一种经过重新构思、想象、修订和创作的“爱”,成为貌似基督教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房龙当时就是受这样一种圣经观和宗教观的影响,写出了《圣经的故事》。引用与他同时代的美国神学家尼布尔的话说,任何圣经故事,若是作者不承认、尊重、理解和进入圣经是上帝之完备启示的信心中,结果都不过是关于“一个没有愤怒的上帝,透过一个没有上十字架的耶稣,将一切没有犯罪的人,带入一个没有审判的天堂”的故事。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一旦失去了“万有都本于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罗马书11:36)的超越性,或改称为社会主义,或改称为自由民主,或改称为大同世界,都无可无不可了。
坊间出版的圣经故事,几乎不可避免地都受到房龙的影响。使我不能不在评介本书之前,为读者阐释房龙式圣经故事的残缺性。因为文本的残缺,必带来生命的残缺。
首先,房龙似乎不接受《旧约》与《新约》在神学和历史中的联系。他把一个错误观念极其强烈地带入到叙述中,即旧约中的耶和华仅有公义而缺乏慈爱,新约中的耶稣才将爱带入人间,新约是对旧约彻底的否定和颠覆。如讲述耶稣“清洁圣殿”的故事,房龙以一种文化基督徒的眼光,批评以色列献祭制度的野蛮。他说,这些动物也是上帝创造的,因此耶稣后来改革了这个制度。这是以环保主义的现代观念来定义文明,曲解圣经。
其次,房龙也几乎淡化或去掉了所有神迹奇事。有的地方,他叙述圣经记载,然后给出人文主义的阐释。如“拉撒路的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与罚》和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中,都曾大量引用过这一复活的神迹。房龙先强调耶稣和某些气功师一样,有以意念治病的特别能力。然后说,这一复活的传说“在那些轻信的犹太人中”经过渲染,造成很大影响。这已不是改写,也不是孔子式的春秋笔法,而是因着被污染的理性之偏见,在心志上欠缺了最基本的诚实。
因此,房龙的圣经故事,虽有优美文笔,却使圣经失去了启示的整全性,裂为碎片,仿佛是拼凑的短篇故事集。如果不认信《圣经》是一部具有整全性的启示之书,失去了上帝在整个救恩历史上“道成肉身”的见证,“爱”就成了空洞的说教。“爱”若没有在那些伟大的神迹奇事中流淌,没有在摩西律法的背后闪亮,也没有在上帝的圣洁公义中为我们忧伤,“爱”就只是一种人间理想。就算有一个人曾为此而死,也只是虚幻的理念和替代而已。
房龙也以倡导宽容著称。在他看来,若人类要有宽容,神迹就不能也不准成立,耶稣就不能是上帝的独生子。人文主义的信徒往往天真地(其实也是残忍地)以为,如果这世上根本没有宗教信仰,或者不同宗教都不要把他们的上帝看作独一的至高者,只看作一个伟大人物,那人类就会彼此宽容了。因此他们在一个自我说服的起点上,消灭了灵魂深处的感动;抑或是对一切真信仰的叙事,养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自我审查机制。
换言之,他们以为宽容只能是“信无能”的结果。他们不惜以一种冷漠的态度,将对“绝对”的一种绝对的否定视之为宽容的起点。对灵魂来说,这是一个被流放的起点。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一切不宽容的起点。譬如说,当一个人深受房龙《圣经的故事》影响,并误以为自己已真正了解了圣经或基督教,这会是一个宽容的开始,还是无知、傲慢与偏见的渊薮呢?
儿童圣经的意义
即使是基督徒写作的儿童圣经故事,最令人担忧的也在于此,用经过人文式裁剪与叙述的小故事割裂启示的整全性,从而在孩子心中阻碍了圣灵的内在见证,结果只是一套“关于圣经的故事”,而不再是整本《圣经》。
孔子尚且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说自己渴慕真理,渴慕到拿命来换的程度。基督爱世人,爱到舍命来救的地步。有信心的人,又怎能在关乎救赎之道的事上,不极力争辩至死忠心呢?父母若没有这样的心——挑选一本最敬虔的圣经故事,犹如挑选一所最昂贵的私立学校,就算给孩子讲圣经故事,就算一生汗流满面,恐怕也是徒劳无益。
给儿童一本圣经故事,就是给父母一个在真理上教养孩童的使命。所以,儿童圣经首先不是给儿童看的,是给父母看的。不能打动父母的文字,必不能打动孩子。因为上帝的道无论以何种样式、何种腔调说出,都不可能幼稚或肤浅。这是儿童圣经与其他一切儿童故事的区别。儿童圣经的意义,是真理在人类后裔中的延续;是一代人向着另一代人传福音;是信仰在一个家庭中站稳脚跟的传递。我的信仰,是一次抢滩;我孩子的信仰,是一次闯关;我和我的子孙,才能在世界的尽头会师,共享上帝在圣经中应许的荣耀冠冕。
如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40年,是在上帝永恒的国度中服侍自己的后代。若没有约书亚,摩西在地上的一生就毫无意义。有些文化无法跨代传承,有些可以;有些文化不能跨越种族,有些可以;有些文化不能横跨性别,有些可以;有些文化不能跨越阶层,有些可以。但一切世俗文化,都不可能跨越普遍的时空,在完全异质的文化之间完成传递。惟独基督教信仰在2000年史上做到了这一点。一是从东方文化传递为西方文化,再从西方文化传递为东方文化。二是将其核心信息,从2000年前成功地传递到了2000年后。不然,信仰无论多么火热,都只是一代人的热情。一代人的热情,就是在历史中画地为牢的生命。上帝的道,不是到了某个年龄、智力、学识的关隘,才能进入人的生命。上帝创造的人倾听上帝的道,虽然需要却并不依赖于人的智力、理性的操练程度。
圣经关于耶稣童年的记载,是儿童圣经最美好的榜样。他12岁时,父母带他上耶路撒冷,失散了,过了三天才找到。耶稣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众人都很希奇他的聪明和应对。母亲责备他说,为什么不来找父母,呆在这里不走。耶稣回答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
不是父母的话耶稣不明白,而是耶稣的话父母没听懂。《路加福音》记载说:“于是,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
这段经文,在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上,可以有三个应用:
第一,真正的教养,不是让孩子“找父母”,而是让孩子找灵魂,让孩子找真理;真正的教养,不是让孩子知道父母能解决问题,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他的父母靠着上帝的恩典解决问题。我们唯一能给孩子这个世界不能给的东西,就是让他的童年充满依靠上帝的喜乐,而不是依靠父母的经历。所谓见证,就是言传身教。为此,我祈求上帝,为着我孩子的永恒益处,让我的家庭在上帝的恩典中,经历困难、疾病、缺乏、软弱和危机,以至于他能在离开父母之前获得敬虔而又自由的经验。
第二,人类历史上,只有过一对父母,被免去了用“儿童圣经”教养孩子的使命,那就是耶稣在地上和法律上的父母。因为耶稣是基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也是上帝本身。最迟在12岁时,耶稣在灵魂上就不再被他地上的父母牧养。他自己以天父的事为念,自己去听,去问。换言之,圣灵接过了约瑟和玛利亚在上帝之道上的教养责任,没有让他们担负那他们负不了的轭。
第三,人类历史上,也不再会有约瑟和玛利亚这样的父母。因为天上地下,只有一位耶稣基督。我们的孩子再优秀,都不是耶稣。所以“以上帝的事为念”,只能是从父母到孩子的生命传承。关系反过来,当孩子起初呆在自己的世界不肯离开,后来呆在父母的世界不肯离开时,我们的千言万语,要讲的一切故事,其实都是这一句:“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人应当以上帝的事为念吗?”
儿童圣经,不是另外一本圣经,也不是圣经的儿童化,而是同一本圣经,是圣经在儿童世界中的传扬与应用。一本敬虔而活泼的儿童圣经,在本质上是证道。因此,儿童圣经故事,不是让儿童自己去看的故事,是一定要父母讲给孩子听的信息。所以这本书是对有信心的父母的寻找,也是对有信心的父母的恳求、劝勉和呼召,它不只是要求你买下它,它要求并帮助每一位父亲、母亲,向着自己的儿女讲道。
因此,好的儿童圣经和好的讲章一样,包涵了三个主要品质:
一是有根基的释经。儿童圣经尤其需要释经。目前很多翻译或编写的圣经故事,水准参差不齐,缺乏“以经解经”的根基,也缺乏大公教会及改教以来的信经传承,缺乏一套整全的神学立场的支持。所以坊间最好的圣经故事,不过是那些不敢过多解释、最大限度忠实于圣经原文的作品。但是,一本没有解释的、仅仅翻译成了白话文或儿童语言的圣经故事,对孩子们来说远远不够。因为孩子们将过红海的故事听上1000遍,也与他的灵魂无益。
二是有切实的应用。圣经之道在儿童世界的传讲,是古老的启示在鲜活的生命中的应用。我们的世界可能显得一成不变,儿童的世界却日日新奇。我们的生存经验可能20年颠覆一次,儿童的生存经验可能20天就颠覆一次。在孩子进入每一种新的生活经验时,上帝在历史中的作为若不能道成肉身,住在他们的耳目口鼻中,耶稣就只不过是与史努比和小熊维尼一样众多故事的主角之一而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父母向孩子传讲真理,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唯有父母,能够将圣经之道,应用在孩子天天更新的生命中。儿童圣经的意义,反过来定义了父母的意义。所谓父母,就是家庭的驻堂牧师。既然没有其他人和你孩子同吃同住,也就没有其他人能替你向孩子讲圣经故事。
第三是对话性。约翰•斯托得牧师曾说,好的证道应具有对话性。对话的意思不是停下来向会众提问,而是在心思意念中,察验听众的回应,体会听众的处境,预先进入信息在听众心灵中可能的响应、困惑和感动,在预备的过程中,先以上帝之道与不在场的听众进行数个回合的教牧协谈。对话性是应用的延续,使圣经之道的应用,不是一次性和单方向的,而是一个在讲者与听者之间激发与省察的螺旋,就像光在钨丝之间奔跑,叫整个灯泡亮起来一样。
台湾的刘清虔牧师,在《儿童神学》一书中强调,在故事中用圣经信息来操练、挑战和激发孩子神学思维的重要性。讲述圣经故事的意义之一,就是以圣经世界观挑战孩子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刘牧师以自己的经验作见证,说孩子的神学思维能力远超过成人的想象。所谓神学思维,不过是在他们一切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及一切童言无忌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插上对上帝敬虔和爱慕的翅膀,也剪去那些影响飞翔平衡性的羽毛。孩子所接受的最具挑战、最有深度、最丰富而温暖的智力栽培,就是圣经故事对他们大脑一切理性与悟性的冲击。
《圣经史话:灵修版圣经故事》就是我目前所见的最符合我上述对儿童圣经之定义的作品。
这是我爱不释手的儿童圣经。本书作者冯罗敦希尔(Joh Vreugdenhi)是荷兰改革宗教会的牧师。读这本书,即使对传道人预备讲章,都极有收获。但它却是为儿童的灵魂预备的。儿童圣经必须首先是圣经。换言之,这是一个牧师俯下身来,向着儿童讲解整本圣经的叙事式证道集。就像基督俯下身来,言成肉身,进入世界。
篇幅的完整和信息的丰盛,是这套书的最大优点。冯罗敦希尔有清晰的释经学基础,即归正信仰在一个“纯正话语规模”下的释经传统。作者随时穿插历史背景,应用性的阐释也很贴切。以《新约》中亚拿尼亚夫妇倒毙在使徒跟前的故事为例。作者最后说,“上帝在此强而有力的表明他是审判罪恶的神。小朋友,我们要从这个悲惨的故事学一个功课,欺骗对我们来说见怪不怪了,不诚实也在我们的社会居上风。可是你认为这是上帝改变了吗?那是不可能的。上帝永不改变。当日他憎恶亚拿尼亚夫妇的假冒为善,今天他也一样。小朋友,要诚实,千万要说实话。但愿你能靠着恩典对上帝诚实,对自己诚实,对别人也诚实”。寥寥几句,在律法与恩典、审判与救赎、个人与社会等议题上的平衡触及,显出了学者的功力与牧者的心肠。
虽然是叙事体的讲述,但作者仍按着“解经式讲道”的原则,非常重视在上下文语境中的线条勾勒和描述,这样就把每个故事都放在整本圣经的启示中,不至于论为短篇故事集。同时,在清晰的神学立场的审视下,作者的详略裁剪也十分得当。尤其是讲述《启示录》部分,是我所见儿童圣经中,对这一主题最恰如其分的叙述,既有解释又根植于圣经。
我孩子三岁了。我若不像那个坐在圣殿中的孩子,学习以上帝的事为念,我和他的生命关系,不是拥抱、唱歌、礼物和陪伴可以建立的。唯有我们都一天天像那个孩子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2009年12月9日
写于彩虹桥头
1. 创造之工
创世记1∶1-25
天黑了,当你玩了一天,累了,妈妈要你上床睡觉。你躺在床上环顾四周,床和椅子、衣柜和桌子、墙上的图画,等等,你每天看到许多次,也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你可曾知道这些家具是谁做的吗?这个问题很简单,对不对?你当然知道答案,因为你很聪明。我已经听到你的答案了:“我的床吗?是木匠做的。其他的家具,比如椅子,也是他们做的。至于墙上挂的图画,是我妈妈买的。”
可是,你家和邻居家,还有街角的教堂又是谁建造的呢?你一定也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你不止一次看见邻居盖房子。一大堆的木材、一大堆的砖瓦,经过木匠和泥瓦匠的巧手,变成了一栋栋的新房子。
然而,当你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假日,跟家人或朋友一起去郊游,所看见的林中的树、田野的草和天上的云,它们又是谁造的呢?是木匠、泥瓦匠、画家吗?“不!”我已听见你说,“他们怎么行!”也许你们当中有人会说:“是上帝造的。”
回答得非常好,这些美丽的东西都是上帝造的哦!许久以来我们已习以为常,根本没留心它们的存在。有时我们一脚踩在野花上,有时顺手又采下一朵,一会儿又把它扔了;成千上万朵的花在田野盛开着,多美啊!微风吹拂叶子发出沙沙的声音,多么轻柔啊!然而,这些树木、绿草、溪水、白云,并不是无缘无故就出现在那里的,它们本来并不存在,是上帝创造了这一切。
是的,但我们是怎么知道上帝创造了万物呢?谁能告诉我们呢?嗯,这是上帝亲口说的。后来,有人把这些故事写成一本很厚的书。这本很厚的书被称为什么呢?《圣经》。换句话说,《圣经》就是上帝的话。
你知道讲述上帝美好创造的故事在哪里可以找到吗?《圣经》的第一页。请翻开来读一读。如果你还不能读的话,可以请爸爸妈妈读给你听。
你知道《圣经》是以什么起头的吗?你一定曾在饭后听爸爸读过这个故事。听!“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很久很久以前,上帝创造了天和地。
当一个木匠打算做一张床、一张桌子,或是一把椅子的时候,他得先预备木料,接着刨光,最后钉上钉子或用胶粘牢。可是,上帝不需要木料、锯子、钉子或胶水,他只说“我要造天和地”,事就立刻成了。上帝借着他的话语,创造了天和地。多奇妙啊!你能做得到吗?当然不能。因为只有上帝才能做得到。
这就是上帝如何创造了天,高高在众星之上的天,就是有千万天使居住的地方。同样,上帝也创造了地,就是你、我和全世界的人居住的地方。但是,开始的时候,地球上没有树木,也没有飞鸟,地是空虚混沌,又黑又冷。令人高兴的是,这种情况没多久,上帝就把它改变了。上帝说:“要有光。”天立刻开了,光从天上照下来,地球便不再黑暗。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傍晚的时候,上帝将光挪去,地又黑了。有白天,有晚上,这是头一日。早上,光又照亮地球,开始了第二天。上帝在第二天创造了其他的东西。
上帝创造了天上飘的云、在烟囱上怒号的风和我们呼吸的空气。也许你们听老师说过,“第二天上帝创造空气(大气),或穹苍,称空气为天。”
按照上帝的命令,黑暗再次取代了光明。这是当天傍晚发生的。
第三天,上帝创造了大海和高山。
你看过海吗?
在海上,人所能看见的只是一望无际的海水。大船往往要航行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抵达彼岸。
你看过山吗?这里没有高山,有的地方却有高山。有些山比你居住的地方或城里最高的塔还要高几百倍。
此外,上帝在这一天还创造了其他的东西。忽然之间,地上铺满了花、草、植物。上帝说“有”,它们就有了,大地变美了。第一批玫瑰花开得多么艳丽,白色的雏菊、黄色的金凤花与青翠的草交织成一片美丽的图画。上帝一发命令,树就从地里长出来,有好多美味的水果结在树枝上,有苹果、梨、李子、橘子等。上帝是大有能力的,不是吗?
你或许在市场和商店看过人造花。人造花很美丽,但它们不是真的,是用纸、塑胶或丝做的。我们不需要为这些花浇水,因为它们是死的。可是,上帝创造的花却是活的,会开也会谢,这是人做不到的。然后,傍晚来临了,第三天就此结束。
第四天,上帝创造太阳、月亮和星星。从此太阳为地球提供光和热。太阳出来就是白天,太阳落下就是晚上。晚上有月光的时候就不太黑。上帝造了好多星星,天越黑,星星显得越亮。晚上躺在床上可以看见窗外的星星,你可能曾经尝试数过天上的星星。也许你曾经数过,但从来没有成功过。你每一次数,都会搞混了,因为它们实在多得数不清。当你从头再来,数着数着就睡着了,对不对?
当太阳第一次下山,天边的云变成漂亮的彩霞时,那景色多美啊!太阳下山后,天再一次变黑,第四日就此结束了。
第五天,上帝创造了空中的鸟和水里的鱼。霎那间,一只麻雀在树枝间穿梭飞跃着,一会儿又飞来一只,再飞来一只。看哪!一只燕子飞来了。听啊!远处一只杜鹃鸟在“布谷、布谷”地叫。这些飞鸟突然间从哪儿飞来的呢?嗯!它们是上帝刚刚创造的。再看看水里是什么?大大小小的鱼,正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有鲈鱼、梭子鱼,还有大海里的巨鲸,都是上帝一次性创造的。看,先造的这群麻雀玩得多开心,夜莺唱得多动听!太阳下山,黑夜来临了,鸟儿飞回树丛,把头藏在它们的翅膀下睡着了。于是,第五日结束了。
第六天,上帝创造了各类动物。忽然间,一群绵羊出现在草场上静静地吃着嫩草,一群牛在树阴下休息。瞧,附近还有一头狮子!难道狮子不吃绵羊吗?绵羊不怕狮子吗?不!那时候狮子是不会吃羊的。不一会儿,这头狮子就安静地睡在了绵羊旁边。
大大小小的蛇盘绕在树上,辛勤的蜜蜂嗡嗡地在花间忙碌采蜜。地上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树上连一片枯叶都没有。上帝所造的,都是那样美好、纯真。盛开的玫瑰散发着馨香之气,鸟儿在歌唱,绵羊在草场上跳跃,上帝所造的是那么欢欣、快乐。整个被造的世界都在歌唱、赞美创造它们的上帝。上帝创造不同的花草树木,空中的鸟,水中的鱼,地上的动物、昆虫。他看着这一切都是好的,非常好,一无所缺。
这事之后,上帝就在第七日安息了。上帝不是因为累了需要休息,他从不疲倦,他安息是因为他完成了创造之工。上帝工作六天后就安息了,因此,我们也当工作六日,礼拜天休息。
你的父亲整个礼拜在田里或工厂工作,礼拜天在家休息,对不对?你一个礼拜上几天学?六天,礼拜天不用上学。有许多人礼拜天还工作,这是不应该的。因为这不是上帝赐礼拜天的目的。这样做的人必不蒙福。
你不应该在礼拜天做上帝不允许做的任何事情,礼拜天你应该去教会做礼拜。敬拜上帝难道不是莫大的特权吗?做礼拜可以听见牧师讲论上帝及其作为,牧师也会为我们祈祷,求上帝重生我们,赐给我们一颗新心。
小朋友,你是否也祈求上帝赐你一颗新心呢?
181. 浪子回头与等待的父亲
路加福音15∶1-2
有几个穿白长衫的人板着脸孔,嘴角挂着讥笑,用捉弄的眼神在议论着什么。《圣经》说他们在埋怨。
不用问你已猜到了,他们是法利赛人和文士。
他们在议论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吗?
再看那边,税吏和罪人正围着主耶稣,一边听他安静、慈仁地讲道,一边一起吃饭,就像好朋友一样。
那些税吏,他们可是卖国贼,是罗马人的帮凶、骗子啊!法利赛人总有一大串的罪名套在税吏头上。一说起这些税吏,他们就心里含怨,眼里喷火。
除了税吏之外,还有些罪人,公开犯罪的坏人。主耶稣怎么跟这些低下卑贱的人一起吃饭,待他们像老朋友呢?
法利赛人很不以为然,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一起吃饭。”
你听出这句话多轻视人了吗?这个拿撒勒人耶稣若真是弥赛亚,怎么会跟这些人在一起。弥赛亚肯定不会理睬他们,不会与他们来往的。犹太人翘起鼻子不屑一顾这些人:“你难道看不出来他是个骗子吗?”
法利赛人和文士的议论是对的吗?主耶稣这么做到底对不对呢?他该不该跟这些人来往呢?
这些问题很难回答对不对?这些犹太人的首领和教师看似是对的,其实他们错了,为什么呢?
主耶稣听见他们议论,知道这些法利赛人和文士居心叵测,他清楚他们的险恶用心,就用比喻来回答他们的问题。这一回,他一连说了三个比喻。
路加福音15∶3-7
有这么一个人,他有100只羊,这个数目不算大。很多人拥有上千只羊。约伯起初有7000只羊,后来有14000只。
这人只有100只,他给每只羊都起了名字,对每只羊的情况了如指掌。
有一次,他发现少了一只。哦,这只羊跑到哪儿去了呢?迷路了,掉下悬崖,还是被野兽吃了呢?他不放心,决定去找这只迷失的羊,就把99只羊留下,去找那一只迷失的羊,直到找着了为止。
最终他找到了。过程虽然不大清楚,总之,当牧人发现他的羊时,高兴极了,立刻跑过去,把它抱起来,仔细查看,确信没有问题,才把羊扛在肩上,欢欢喜喜地回家了。
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邻舍、朋友:“我找到丢失的羊,我太高兴啦,跟我一起分享快乐吧!”
不错,他为这只失而复得的羊,比那99只留在旷野的羊还要高兴。
主耶稣说:“我告诉你们,在天上也要为一个悔改的罪人欢喜,比为99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还大。”换句话说,主耶稣对法利赛人和文士说:“我和税吏、罪人一同吃喝,不是要学他们的坏,乃是要救他们脱离罪恶。”
小朋友,法利赛人和文士期待的是一个属世的弥赛亚,但他们错了,主耶稣来是为了救罪人,救不虔诚的人脱离永远的定罪。他宁可流血舍命,也要完成这个使命。
犹太人的首领对这样的弥赛亚不感兴趣。他们不能接受这样的弥赛亚。
路加福音15∶8-10
犹太女子结婚时,丈夫或娘家会送她一条美丽的项链,由十块银子串在一起。
主耶稣说的第二个比喻,可能指的就是有这种项链的女人。比喻是这样的。
有一个妇人有十块银钱。一天,她发现少了一块,这么漂亮的项链少了一块,真是可惜,怎么办呢?
她点上灯找这块银钱,无论是角落还是缝隙,她都找遍了。还用扫帚把整个屋子打扫一遍,直到找着才罢手。她看到失而复得的银钱,笑了。随即跑出家门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朋友和邻居,欣慰地把银钱拿给人看,让大家跟她一起分享快乐。
结尾时,主耶稣说:“同样,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上帝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
主耶稣为失丧的罪人降世为人,所以,他不断的寻找这些迷失而又被人轻视、恨恶的税吏和罪人。不是所有的税吏和罪人都能得救,唯有那些被圣灵引导离弃罪恶,谦卑地来到救主座前的才能得救。说不定当年约旦河外的那几个税吏今天正在天堂里颂赞上帝呢。
路加福音15∶11-24
主耶稣的第三个比喻是浪子回头与等待的父亲的故事。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帮助父亲持家。他们有田有牲畜,生活富裕,一无所缺。父亲爱他的两个儿子,他们所需的一切,父亲都充足地供给他们,可谓家道殷实。
可是,小儿子过得不开心。他不满现况,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拉着脸,勉强地做工。他也不喜欢住在家里,在家里太受限制,他一心想脱离父亲的管教,他要自由,自己做决定,自己……
有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请把我应得的家产分给我。”意思就是说:“父亲,你过世的时候,你的农场、田地和牲口全要归给哥哥和我。现在就分家好了,把我那一份给我,由我自己管理。”
父亲听了这个要求,肯定大吃一惊,喜乐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虽然这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但他还是接受儿子的要求,把家业分给了两个儿子。
大儿子是长子,所以得双份,这是当时犹太人的规矩。小儿子得了他当得的那一份。家产一拿到手,小儿子立刻全部变卖掉,预备远行。
是的,他不愿待在家里,巴不得走得愈快愈好,离父亲愈远愈好。他要到处旅行,开开眼界,好好享受世上的各种乐趣。他迫不及待地预备出门。这才是人生的开始,他可要好好地享受一番。
一切准备就绪,他带着变卖所有财产的所得上路了。他认为,离开父母,开始新的生活,有说不完的享受等着自己。
他会回头吗?不能!他知道回头会看见父亲热泪盈眶地目送自己远去。
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青年人在荒野放猪。他衣服破烂,两颊深凹,双目无神。他在后面赶猪,双脚无力,直发抖。
吃饭的时间到了,他把猪群赶进猪圈。有人抬来一桶桶豆荚,倒在食槽里。猪群咕噜咕噜地狼吞虎咽。仆人站在一旁看它们吃,谁也没有留意放猪的年轻人。
青年人看着猪食直流口水,巴不得送猪食来的人赶快离开,他好吃几口豆荚充饥,以暂时缓解饥饿。虽然是猪食,但起码可以冲饥。可这些送猪食的人,一直等到猪吃完了才离开。可怜的年青人,一点儿东西也没吃到,只好空着肚子继续放猪。
这个年青人是谁呢?他就是财主的小儿子,就是那个腰缠满贯、兴高采烈去发现新大陆的小儿子,远走高飞的小儿子。
他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他不是带了好多钱出门吗?
说来话长。他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天天吃喝玩乐,交了好多朋友,这些人吃他喝他,自己却一毛不拔。钱大把大把地挥霍,没多久他就两手空空了。
他有没有工作呢?当然没有!他从来没想到要工作,也不愿工作。他以为有足够的金钱,没有必要再工作了。
没有多久,他忽然发现钱花光了,去找他以为的“朋友”帮忙,没人理他。他没钱供这些人吃喝玩乐,他们就远离他,不再是朋友了。其实他们不过是他的酒肉朋友,而非真正的朋友。
小朋友,你有没有这类朋友呢?
此外,当地遭遇大饥荒,粮价飞涨,他根本买不起。于是,他尝到了饿的滋味,常常空着肚子上床,睡也睡不着,因为肚子饿得痛。
这时他才下决心去找工作。可是,到哪儿找工作呢?他能做什么呢?
最后,他找到一份工作,放猪!对犹太人而言,放猪是最卑贱的工作,因为猪是不洁净的动物。
饥饿叫他不得不接受这份工作。从此,他每天赶着猪群出去觅食,工价是少许的食物。他的老板待猪比待他还好。
青年人刚离家的时候,以为人生是一场吃不完的宴席。结果落到这个地步,太失望了!他一无所有,眼看就要饿死了。这时,他开始想起在家的日子。唉!他实在太愚昧了,真不该离开家,离开父兄!他深深地醒悟,开始想家了。
他泪流满面,为自己的过错伤心,为在罪恶中度日懊悔。
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父亲的工人比我吃得都好,而我却在这里等着饿死。”
回家吗?多么尴尬啊!那要大大地降卑自己,低声下气地求父亲原谅,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愈来愈想家,想得晚上睡不着。他终于鼓起勇气,他要回家去,一刻也不要耽搁了。他要承认自己的罪,恳求父亲饶恕他令父亲操心、担忧的罪。
哦,他觉得自己不配叫他“父亲”,也不配当他的儿子,他去给父亲当雇工,这才是他当得的,他也愿意接受这样的待遇。
他心情沉重,两眼含泪,可他还是上路了。
近乡情怯!就要到家了,他的心情越来越复杂。自己衣衫褴褛整个一副叫花子形象,父亲还会认他吗?一边想一边踌躇前行。
忽然,他被一阵急速的脚步声惊醒。抬头一看,有人朝他跑来,是个白发老人……是他的父亲啊!
父亲远远就看见了他的儿子,他天天盼着儿子回家,没有一天忘记这个不孝之子,天天到路上去等,盼望儿子早日归来。
这天,父亲照常到路口去张望,看见远处有一个人步履蹒跚而来。父亲留心一看,正是自己的小儿子,总算回来了!父亲赶紧张开双臂迎上前去,高兴得不得了。
小儿子清醒之前,已经感觉到父亲的双手抱住他,不停地亲吻他了。
这完全出乎小儿子的意料,他根本不敢奢望父亲如此热烈的爱,他深感不配。他跪在父亲脚前痛哭流涕,承认自己的罪过,请求父亲原谅。他发自内心的恳求感动了父亲,他把儿子抱得更紧了。
父亲对跑过来的仆人说:“把上好的袍子、鞋子给儿子穿上。”然后,又把戒指,传家的戒指,戴在这个回家的浪子手指上。
父子二人手拉手一块儿走进家门。父亲的大爱,强烈得让儿子深感受之有愧。
当晚,父亲又设宴庆祝,杀了一头肥牛犊,烤了,还高唱感恩和喜乐之歌,因为浪子回头金不换啊!
路加福音15∶25-32
有一个人,穿过田地、篱笆走在回家的路上。离家不远时,他忽然站住,听见乐声悠扬,有人唱歌。真奇怪!“哦,”他喃喃自语道:“这是怎么回事?”
家中好久都没歌声了,这不平常。从弟弟离家闯天下后,父亲一直闷闷不乐。
他急忙跑回家,好奇地问一个仆人:“怎么回事儿?什么事这么高兴?”
仆人回答说:“你弟弟回来了。你父亲吩咐把那只肥牛犊杀了,他们在里头吃喝庆祝呢!”
大儿子一听立刻不高兴起来,眼中露出恨意,不肯进屋。他气坏了。
弟弟为什么回来呢?他应当永远留在外面,不要回来。现在却要这样欢迎一个败家子,绝对办不到!他不肯,不愿意这么对待弟弟!
当父亲听说大儿子站在外面生气,不肯进屋来,赶紧起身出去,求大儿子进屋,一起加入欢迎弟弟的盛宴。大儿子不肯,气冲冲地说:“我服侍你这么多年,凡事顺从你。可是,你从来没给我一只山羊羔,让我与朋友享受一番。你这个不孝的儿子,挥霍一空他所有的产业,现在回来了,你竟张开双手欢迎他,杀牛犊庆祝。”
大儿子气得直哆嗦,他数落着弟弟的过犯,嫉妒父亲如此善待他。
“我的儿啊!”父亲忧伤地说,“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你不应当这样。你的弟弟是失而又得,死而复活的,我们理当欢喜快乐。”意思就是说:“我这个儿子是失而复得的啊!”
这真是一个好比喻,是不是?但是,主耶稣讲这些的意义何在呢?
主耶稣把税吏和罪人比喻为流浪的小儿子,而大儿子正是自高自大的法利赛人和文士的写照。税吏若靠着恩典,开始为罪忧伤,从而离弃这种生活,天上就为他们欢乐。可骄傲的法利赛人受不了了,不愿看到这些可恶的税吏和受人歧视的罪人蒙怜悯。为此,他们愤怒不已。
小朋友,你看出来没有,主耶稣一点儿也不恨税吏和罪人,他为那些归正得救的人感到高兴。
你呢?你的头号敌人若悔改归主,你会为他高兴吗?还是因此更加生气呢?难道你不愿看见他享受救恩之乐吗?
很多人像大儿子,看见罪人得救反而生气。多么可悲呀,他们为上帝的良善而生气!
哦!我们的本性像小儿子,离弃上帝,活在罪中。然而唯独认罪悔改,罪人才能靠主得救。但认罪不是人的天性,只有圣灵在人心中工作,人才会低头求饶恕,真正重生得救。
小朋友,你当常常为这事祈祷,求圣灵在你心中工作,若他允许的话,我们才会渴望上帝。圣灵会破除他百姓心中对上帝的敌意。
小朋友,但愿圣灵也破除你心中对上帝的敌意。
动态评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