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开本/介质 | 页数/字数 | 印次/印张 |
---|---|---|---|---|---|---|
9787501241347 | 【美】迈克尔·珀尔 黛比·珀尔 Michael and Debi Pearl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2011-10 | 32 |
全球畅销660,000册
编辑推荐
三千年多前,圣经的箴言说:“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也不偏离。”
没有防患于未然的管教,就相当于把孩子推向没有船只与指南针的大海,让他们在扑面而来的选择与纷繁复杂的情感中迷失方向。
这本书是讲如何教养孩子的。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但大多数父母却从来没有训练过如何让孩子听话。他们总是在等待,等待有一天孩子就会变得很优秀。等到的却是孩子出现了问题——孩子的行为实在让他们看不过去了,这时,父母才会爆发——用严厉的手段对孩子进行管教,而没有想到需要管教的时候如何训练孩子。5%13
很显然,当你明白训练和管教有所不同时,你的家庭就会焕然一新——不再有高嗓门、喋喋不休的争吵、坏脾气。孩子们就会少挨打,家中的气氛也会活跃起来,这都是因为你的孩子学会了顺服。3
这些道理并不新鲜,深刻的洞察力来自对专业领域的研究。上帝也用同样的技巧来训练属他的孩子们。这些规则非常简单,而且简便易学。当你尝试过这些方法后,你会说:“这些我都知道,我曾经在哪儿见过。其实很简单。”
这是我读过的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改变生命的书。我家从前就像一个战场,孩子们互不相让,现在家里充满了和平与喜乐,孩子们很喜欢彼此共处的时间,而且我和丈夫的关系也从来没有这么好过。
——六个孩子的母亲
本书是上帝所赐的绿色地球上,最为激励人心的、改变孩子生命的训练宝典。
——读者
迈克尔&黛比•珀尔,是“大喜乐”机构的创始人,也是美国家庭学校运动的先驱。作为一对结婚逾43载的夫妇,他们育有5个孩子,都已快乐长大,结婚生子,孙辈数量达18人,而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迈克尔和黛比多年潜心研究教养孩童及家庭关系问题,致力于婚姻家庭问题的辅导事工,用从上帝那里领受到的特殊智慧,帮助和祝福了无数家庭,挽救了无数婚姻。数十万父母读过他们的书,并将其中的原则付诸实践,见证了改变生命的经验。成千上万的年轻夫妇写信给珀尔夫妇表示感谢,他们从自己的父母那里接受了“珀尔方法”的训练,现在他们也在使用这些原则教养自己的孩子。
迈克尔与黛比一起合著有《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Train up a Child)等,其中《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以多种语言出版,销量近660000册。黛比所著的《妻子,荣耀的帮助者》,一经出版,广受欢迎,销量近400000册。
★ 管教的原则与时机
★ 顺服管教
★ 管教训练范例
★ 安全训练
★卫生习惯训练
★ 做家务训练
★态度训练
★情绪控制训练
★自我管理训练
★不要拿上帝吓唬孩子
★千万别定孩子的罪
★别站在十字路口上祷告
★家庭学校
★喜乐的滋味
★家书万金
第一章 教养(训练)孩子
迈克尔•珀尔
一天,一些孩子来我们家玩,他们弄坏了我的食物粉碎机,他们的父母却什么也不说,只想逃避。又一天,我正在电话黄页上查个电话号码,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妈妈又来了。我想试着和他们坐下来安静地说说话,但是孩子们总是跑进跑出。有的来向妈妈告状,说他哥哥如何欺负他,拉着妈妈立刻去解决这纠纷;有的来向妈妈要吃的;有的看到了别的同伴有新玩具,也吵着要买。这时,妈妈实在坐不住了,跳起来冲着孩子,连声喊着“不行、不行”,两个小时能说千百次“不行”。然后在每个孩子的屁股上打了两三下,当然只是碰碰孩子的纸尿片而已。孩子们暂时安静下来了。过了一会儿,糟糕的情况还会照样发生。
关于“打”孩子
我们一谈到管教孩子,就想起“打”孩子来。当我提醒一些父母,必要时可以打孩子,他们的反应是:“有朝一日我发现他们做了特别出格的事,我会的。”可以看出,妈妈们对“打”孩子或多或少都会觉得于心不忍。
打孩子这种管教方式只能“熄灭一小部分火苗”,使孩子得到暂时的平静,却不能一劳永逸。这样做改变不了孩子的内心,仅仅能暂时分散一下他们的注意力,使父母得到片刻安宁。
有位妈妈带着孩子们来我家做客,进屋后她坐下来对孩子们说:“出去玩吧,妈妈要说会儿话,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再来找妈妈。”以后的两个小时,我们相谈甚欢,甚至忘了孩子们就在院子里玩。孩子们也玩得很愉快,他们自行解决了一些冲突。有个小姑娘不小心碰到了石头,头上起了包,也没有跑来告诉大人。孩子们没有跑进跑出,虽然事先我们没有告诉他们不准这样那样。
在我们家的这段时间,这位妈妈没有打孩子,也没有高声责备孩子。谈完话,妈妈起身去招呼孩子们回家,有一个孩子问:“妈妈,我们能跟苏珊娜再玩一会儿吗?”妈妈回答说:“今天不行,我们回家还有事儿。”孩子抬起胳膊,搂着妈妈说:“好吧,妈妈,我爱你!”
这位年轻的妈妈对我说:“我的孩子们非常爱我,他们非常愿意照我说的做。我们在一起非常愉快。”这个妈妈希望还能生更多的孩子,因为孩子们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快乐。
感谢上帝的恩典,这一刻我明白了《圣经》上说的:“管教你的儿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里喜乐。”(《箴言》29:17)
*顺服的训练
大多数父母对于训练小孩子并不认同。大家都知道动物需要训练,比如训练老鼠的应激反应、训练让犬听话。看到一只训练有素的导盲犬帮助盲人安全过马路,我们可曾联想到训练我们的孩子,使他们更有秩序?看到一只被训练过的小犬可以不去碰摆在眼前美味的食物,我们可曾联想到也能让孩子不去乱摸乱碰?有过训练的犬能做到停下、坐下、安静、按要求叼取食物。我们自己也许不知如何训练犬,总是认为自家的犬很笨。但是在养犬中心,即使十几岁的笨犬也能训练得很好。
如果狗不听话,你就用脚踢它,狗就只会对主人尖叫,这是因为平时对狗缺乏训练。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平时的口头教导再多,也不如着手训练他。
每个孩子都需要训练,忽视训练,就会给孩子带来麻烦和困惑。很多父母只是用口头的教导来代替对孩子的训练,希望这样就能规范孩子的行为。这是不对的!
“立正!”
新兵入伍,第一个要学的就是站姿,教官们会花很多时间训练新兵听从命令。“立正!”这是所有军人听到的第一句行动上的指令。当军官发出命令时,士兵们必须注意力集中,忘记自己,一切行动听指挥。“立正”的命令不解除,士兵们只能继续保持站姿。“向左转、向右转、立正”,这些动作在战场上毫无用处,只是用来训练士兵们“服从”。
其实,军队中的这些训练方式在家中都能找到。如果父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让孩子安静并集中注意力,那么一个家庭中四分之三的孩子教育问题就能解决了。“向后转、齐步走”翻译成家中的语言就是“离开客厅、上床睡觉”。在家中受过训练的孩子,通常都会很快地听从这些命令。
*“喔!喔!”
我们偶尔会在路上看到马车。试想一下,若是我们就是那辆马车的车夫,正走在狭窄、弯曲的马路上,有一辆大型卡车行驶在我们身后,这时必须让马车停下,给大卡车让道,但绝不能挥动鞭子让马停下。
驯马的第一件事就是抓住缰绳,让马稳稳地站住。想象一下,有13个孩子站在马车轱辘边等待上马车,这时一定要让马站稳不动。同样,当马车停在路边,等待其他车辆通行时,马绝不能随心所欲地想跑就跑。
驯马是在平日里就要进行的,为的是防止以后可能遇到紧急情况发生危险。要马停住时,车夫要拉紧缰绳,同时嘴里要说:“喔!喔!”马听到这些指令后,会在很短的时间停下来。
驯马时,车夫不但要注意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也很重要。如果在平日里,车夫经常对马没好气地说“喔!喔!”那以后上路时,除非车夫还用训练时的声调语速说话,若用平和的语调说,马是不会停下来的。有个车夫总是用粗暴的、尖声的语调训练马匹,邻居有次借了他的马出门,这位邻居用平和的语调对马说:“喔!喔!”马怎么也不肯停下来。因为这个邻居的嗓门不能抬得像马主人一样高。
我以前在山中伐木的时候,会赶着一头重1500磅的驴。驴有时不听话,带着木头就跑开了。这时我会特别慌张,因为我从来没学过对一头狂奔的驴平和地喊“喔!喔!”可以肯定的是,动物对不同的声调和语调,反应是不同的。
若父母每次在给孩子指令时,总是抬高嗓门,孩子也会从这样的声调和语速中领会父母的意图。习惯了这样的环境,等你心平气和说话时,不要怪孩子总是不听,他正在等着你的大嗓门。
*训练不是管束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 “教养”就是训练。它不是管束,不是学习知识,也不是夸奖。“教养”即训练,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被忽略了。孩子更多的需要“听话的训练”,这是最起码的训练,不可或缺。
父母不能等到孩子出问题后才开始想到要训练孩子,这其实只能叫管束,而训练不是管束。管束是“事后纠偏”,仅是训练的一部分,仅凭管束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但训练可以在孩子的坏行为出现之前就规范孩子的想法。它是使孩子无论现在或将来都能顺服父母的一种预备。
训练孩子失败,也就是教养孩子失败。生活里没有“坏”孩子,只有父母对孩子没有训练或是训练很糟糕。那些主意多、好动、讨人厌的孩子都是因为缺乏训练,要改变他们,对他们进行训练是最有效的方法。
但是要注意,并不是仅凭训练就能培养出敬虔的孩子。训练可以培养出快乐和顺服的孩子,通过训练,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听话。即使孩子长大后,经过训练培养出的品格也会对他们日后的生活有益。
*训练孩子别乱碰
训练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当我的孩子们开始爬的时候,我就开始训练他们了。
你可以试试看,在小孩子手能接触到的地方,放一个他能看到并能吸引他注意力的东西,父母站在离他大概两米远的距离说“不行”。孩子或许会停下来观察那个东西,或许会直接扑上去拿。然后你再平静地说:“不行,不要碰它。”因为孩子事先对“不行”很熟悉了,听到后,会暂时停下来,不知所措地看看父母,然后会接着去拿。这时立即打一下孩子的小手,同时说“不行”。记住,这时你不是在管束他,你正在训练他。轻轻打一下小手就足够了,孩子会缩回小手,想想那个东西、他的愿望、父母的指令及自己小小的疼痛之间的关系。这样重复几次,孩子就能学会听话,即使大人不在场也能约束自己。
*种在园子当中的树
上帝在训练他最初的孩子——亚当和夏娃时,让他们不要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上帝并没有把那棵树种在亚当和夏娃看不到的地方,相反,那棵“分别善恶的树”被安置在了“园当中”。(《创世记》3:3)因为“园当中”这个位置很容易到达,这样也可以使诱惑更显而易见。上帝这样做,不是为了保护那棵树,而是为了更好地训练那两个人。
注意,那棵树不叫“善恶树”,而叫“分别善恶的树”。它是用来训练亚当和夏娃听话、顺服,不要去吃它,而不是用来让他们分辨“善”与“恶”的。那个树的果子不许吃,不是怕他们会分辨“善”与“恶”,而仅仅是因为“吃果子”的行为是被禁止的。
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放一个禁止拿的东西,每当孩子经过它时,父母都会在一边说“不行”。这个东西就是那棵“分别善恶的树”,而这样的训练过程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顺服。亚当和夏娃吃了那棵树上的果子,当然“吃”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是他们做了不让做的事带来的后果——他们把人类带入了罪的境况。父母在训练孩子的过程中,可以使孩子明白自我控制、责任以及后果——奖励与惩罚。当然通过训练,孩子们也在学习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有必要花时间去训练孩子不要去碰“不让碰”的东西,大多数孩子3天就能见效。如果父母坚持下去,孩子也会很快乐地顺服。通过这件事,孩子也能真正明白什么是顺服。如果父母还想让孩子能立即听话,可以照此方法进行更多地训练,你将会看到神奇的效果。俗话说,“通过孩子看父母”,我要说,“通过父母看孩子”。
*创造训练环境
你是否被一双好奇的小手抓过?一个不会走路的婴儿因为好奇而想要抓住一些他认为有趣的东西,这并没有错。当这个孩子想抓扯你的眼镜时,这就很麻烦了。你不能跟他说这样的行为是不礼貌的,因为小孩子不懂这个。你是不是只是简单地阻止他的小手不碰到你的脸?其实,这时你就可以来训练他,训练孩子学会听“不行”,使他听到“不行”的指令后停止抓扯你眼镜的动作。
父母可以制造出一个训练的环境。用眼镜做道具,把它放在孩子容易接触到的地方,然后看着孩子。当孩子快要抓到眼镜时,不要抱开他,只是用平时说话的语调平静地说一声“不行” 就行了(如果你的嗓门太低,不用抬高,不需要比平时严厉。记住,你正在建立与一个孩子交流的谈话方式)。这时,如果孩子抓住了眼镜,你再说一遍“不行”。同时用一件光滑的东西轻轻地打一下孩子的小手,让他感到有些疼痛,但不至于会哭出声。这时孩子会缩回小手,并且想想抓眼镜和手疼之间的关系。当然,孩子也许还会再去抓眼镜,但是抓眼镜会手疼,手疼以后父母会轻声说“不行”。一次、两次或更多次尝试后,孩子会放弃抓眼镜这个游戏。通过这一过程,孩子会在疼痛和“不行”之间找到联系。很快地,当你的话语一出,孩子就能听懂你在说什么。
有很多事情,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导他,比如,你可以不让婴儿用奶瓶打妈妈,不让他抓妈妈的头发、揪爸爸的胡子等等。你说“不行”的时候,婴儿就正在接受顺服的训练。难道你想等到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再去和他较劲、唠唠叨叨地让他听你的话、威胁他或把东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难道父母们不认为从小就开始训练孩子更有效吗?毫无疑问,孩子年龄越小,训练越有效。
当然,我知道养育一个婴儿是很辛苦的,母亲们也希望孩子顺服、听话,自己能有一个安静的休息的时间。
*咬乳头的婴儿
当婴儿咬妈妈乳头的时候,妈妈会感觉很疼。我的妻子在被孩子咬的时候,她就会轻轻地拉拉小宝贝的头发(当然没有头发的小宝贝不适用)。这时,小宝贝不是在受惩罚,是在接受感觉互换的训练。婴儿学会不再咬手指或舌头是在他感觉咬疼自己的时候,他并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咬,只是大脑储存了疼痛的信息。在咬疼了自己两三次后,疼痛和每次的咬联系起来,他觉得这样做不舒服,从此孩子就不再咬小手指和舌头了。这不是对孩子的管束,而是训练孩子顺服。
*抓碗的婴儿
妈妈一只手拿着装满食物的饭碗,一只手抱着孩子喂他吃饭,为了不让孩子抓到饭碗,妈妈就会把碗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这正是训练孩子的时候——把碗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当孩子要去抓饭碗时,妈妈说“不行”,同时打一下孩子的小手,孩子就会缩回小手,警觉一下,然后再去抓,妈妈再平和地重复说一声“不行”,再打一下小手。这样重复几次,孩子就不会再去抓饭碗,可以让他好好吃饭了。
重复打手并同时说“不行”、“不行”,能用来训练婴孩正确的的行为。要记住,打婴孩的小手并不是在让他受惩罚,而是让他在接受感觉互换。对婴孩来说,打手是训练顺服的一种强化。
*我叫你的时候马上过来
有位爸爸告诉我他训练孩子的经历。这位爸爸知道什么样的玩具能够吸引10个月大的孩子。爸爸把孩子和玩具安置在一个房间,自己进了另一个房间开始叫孩子的名字,如果孩子不到爸爸的房间来,爸爸就走到孩子的房间,对孩子说,爸爸叫你的时候你要马上到爸爸的房间来,说完后,带着孩子示范了一遍。
爸爸让孩子接着在房间玩玩具,自己走到另一个房间。过一会,爸爸开始叫孩子,如果孩子又没反应,爸爸再去对孩子说一遍,并带着孩子再示范一遍。当然父母必须确信孩子能明白他们的话。爸爸再一次回到自己房间叫孩子,如果这次孩子还没有反应,爸爸就会用棍子打孩子屁股一两下,这样反复几次,直到孩子真正明白了爸爸对他的召唤。这样做可以确保孩子长大离开家前,父母召唤他们时,他们可以抛下手头的事情来到你身边。只要父母坚持训练,孩子就会更加顺服。这样的训练需要父母有极大的耐心。记住,打孩子屁股既不是惩罚也不会很疼,仅仅听上去有些沉重。
*小也可以训练
一个新生不久的婴儿就可以开始训练。父母如果等到孩子能够有分辨力,或能听懂各种解释后再开始训练,就会发现孩子在学会系鞋带之前已经很难管了。
当妈妈把婴儿抱到小床上,孩子不睡并哭闹挣扎着,这时“战争”就开始了。有时候妈妈会心软,再抱抱孩子。有时候会任由其哭闹,心中计算孩子的哭闹时间。哭是婴儿表达生理需要的唯一办法,但是不能允许孩子用哭来要挟大人。如果任其下去,就会助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
*爬楼梯中训练顺服
我的女儿撒拉很早就学走路了,她非常喜欢爬楼梯。在她5个月大的时候,就因为不懂顺服而开始接受训练了。为了孩子的安全(同时也为了我们做父母内心的平安),我们开始教她爬楼梯。我们预备了一根小棍子,在我们说“不行”她还要继续的时候,我们就会用小棍子打她的腿。棍子大约12英寸长,直径有8英寸,是柳木制的。
撒拉对爬楼梯很投入,经常忘记我们手中的棍子,在她那样的小小年纪,大脑中还无法把疼痛和“不行”很好地联系起来。我就把小棍子放在她的脚下,用来提醒她,使她在抬脚迈上楼梯的第一步,就看见那根棍子。后来我们拿走了那根小木棍,她再也没有不经允许就去爬楼梯了。她已经开始思考小木棍、疼痛、爬楼梯、父母发出的指令之间的联系,我也用这种方法向他表达了我的意愿。
*极端的管教方式
我们知道,严厉的父亲通常会用严厉的手段管教孩子。每当他的棍棒落下,孩子就会在他面前战战兢兢。仅仅用棍棒来达到管教孩子的目的,就太极端了。如果这个父亲坚信这样就能让孩子顺服听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孩子稍大一些,就要注意训练的场合。记住,不能在公共场合不给他面子。等到回家时再告诫他,使他下次遇到同样的场合,也能规范自己的行为。
*训练顽皮的男孩
一个12个月大的男孩正坐在爸爸的膝上,这时他突然用力滑到了地板上,因为地板上很冷,爸爸又把他抱回膝盖上。孩子又拼命挣脱了爸爸的怀抱,再一次滑到了地板上,这位爸爸对孩子说了句德语(我听不懂),并且又把他抱回到膝盖上。孩子抗议地叫了两声又试图挣脱爸爸,这时爸爸在孩子的腿上打了两下,说了一句责备的话(我猜测是这样)。这时妈妈正好走进房间,孩子看见了就吵着要妈妈抱。很显然,孩子觉得到了妈妈怀里就自由了。
我看着这一过程觉得很有趣,这个一岁的孩子正试图在父母之间钻空子!大多数爸爸这时都愿意把“包袱”卸给妈妈。如果这个孩子这时给了妈妈,就失去了一个非常好的训练机会。通常情况下,妈妈都会跑过来抱起孩子,因为妈妈一般都很疼孩子,以为孩子正需要她。若是妈妈关注孩子的训练多于她自己的感受,她显然就不会让孩子钻空子。
这个爸爸并没有把孩子交给妈妈,而是让孩子背对着妈妈,这个动作表明界限已经设定了。孩子不肯罢休,尽力扭动自己的小腿,试图转过身找妈妈。这时爸爸在孩子的腿上又打了一下,然后把孩子转过来,让他看着妈妈,同时又一次责备他。
现在,战争平息了,胜负很明显。父母通过这一过程,在一岁孩子的心目中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在这场较量中,每一个人都是赢家,父亲的智慧通过了这次权威测试,也夺回了儿子的心。这个顺服训练让我看到了这个父亲在整个管教孩子过程中的正确态度。
在以后的45分钟里,孩子试图滑下地板15次,每一次都被打了一下。爸爸的态度很平和,不生气也不急躁。这位爸爸训练过马和驴,知道忍耐的价值。最后,这个12个月大的男孩乖乖地坐在他爸爸的怀里,很满足也很愉快,他安静地坐了3个小时。
有人会说:“我情感上过不去。”我很难在训练孩子时忍住不发火,我控制不住我的情绪。但是,什么是爱?是给予吗?当我们知道什么对我们的孩子是暂时的,什么是永远的,牺牲自己暂时的情感就会带来喜乐。看到孩子的改变,就是对我们的鼓励。
在你动怒或失去耐心时,你就会打消训练孩子的念头。你会担心你现在的行为是否在强迫孩子就范。为了孩子的缘故,你必须先说服你自己。如果不能有持续的耐心训练孩子,孩子的成长会受到影响。
*对父母的忠告
第一,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尝试如何对父母的要求进行反抗。如前文所述的那个一岁大的孩子,对于父母的管教,采取一种敌对的强硬态度。他的倔强在他这样年龄的孩子是少有的。有时你会发现小孩子坚持自我的态度是非常强烈的,这时,父母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正确做法。
第二,如果你坚持自己的正确做法,你会发现对于两岁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训练只需一次就行了。如果在这样的对抗中你赢了,孩子的品格也将得到提升。相反,如果你输了,孩子也输了,从此他开始想尽办法支配父母。为了孩子的缘故,你必须坚持,孩子想要做主的愿望必须顺服于大人的决定。
我再来说说坚持的必要。大多数时候野猫是被禁止进到家里的,但是偶尔这个规矩也会被打破,野猫有时也会成功地进到家里来。如果野猫一直生活在室外,你也没有让它进过你的家门,即使你的房门开着,它也没兴趣进来。哪怕你对它尖叫,用力关门夹住它的尾巴捉住它,或是踢它60脚,把它往家里赶,它也不会进门。但是偶尔一次,你允许它在屋里吃一些零食,或是允许它睡在沙发上,它就会想方设法再次冒险进来。即使你打它赶走它或是提高警惕以防它进门,它仍旧可以找到任何机会冲进门。
大家公认犬比猫聪明,犬能听人的指挥,让它停下或进屋都可以,但是对它的训练也是不能中断的。即使一只流浪犬被训练后也也必须听话,能做到不违抗主人的任何命令。如果父母能够坚持对孩子进行训练,训练的效果也会很明显。
*消极的训练
你是否注意过那些在超市里的孩子?他们坐在超市的推车上,而父母正绝望地跟着孩子的任性走,孩子却在被诱惑(那棵分别善恶的树)牵引着。太迟了!孩子在用他毫无拘束的欲望观察眼前的事物。战争开始了,父母将惨败,孩子将得到他想要的,他胜利了。
有位父亲骄傲地告诉我,他有办法训练孩子驯服他,他答应孩子如果愿意等待,那么在离开超市的时候,他就会买冰淇淋作为奖励。我倒认为,这种许诺反而肯定了孩子的任性,你不但没能管住孩子,孩子反而控制了你。对孩子的行为,父母有时会忽略,有时又会很有预见性。但父母的责任是要根据孩子的行为来实施训练。
那些想通过许诺给孩子奖励达到训练目的的父母,最终训练孩子成为了一名敲诈者。这种“奖励”是给孩子付“保护费”,孩子成了“黑手党”或父母的老板,父母成了被恐吓的对象。因此,在训练一个孩子时,就需要好好思考你的方法了。允许自己在受到孩子“威胁”时一步步退让,也会使孩子成为心理上的弱者。当然,父母更不愿意天天看到自己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都在和一个小“恐怖分子”在讨价还价似的。
*你听见我说的了吗?
我曾经观察有位爸爸训练他的儿子不要碰一个东西,但是他忽略了自己的态度。小男孩没有听,而是捡起了那个东西。爸爸用生气的口吻命令道:“把它给我。”小男孩假装没听见,这更激怒了爸爸,他吼道:“你听见了吗?把它给爸爸。”又是一声吼:“强尼,给爸爸,立刻!”后来,他提高了嗓门,很生气地说:“强尼,我要打你的屁股!”直到这时,这位爸爸才意识到了自己的大嗓门。他平静了一会儿,试着想想接下来怎么办。然后他伸出了手,装着要打强尼。因为爸爸愤怒的声音和眼神,强尼心想,这一切都是暂时的,“明天就好了”。爸爸伸出的手最终没有落在强尼身上。这位可怜的父亲,就像一个穷人在接受一位身份高贵的人的施舍一样,俯下身从孩子手里取回那个东西,把它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这个表现太软弱了。
强尼从这件事学到了什么?首先,他更加确信,他再也没必要服从任何命令了。没有人能左右他,他已经知道他想要的东西都可以去拿。他学会了不尊重权柄,只凭力气就行(到他足够强壮的那一天)。效法爸爸,强尼也学会了发怒,因为他看到了爸爸是如何从他手上拿走东西的。他学会了怎样使用最后的“王牌”继续对抗。这个爸爸其实是在训练他的孩子如何进行反抗。
这位父亲学到了什么?他知道了小强尼是一个意志力很强的孩子,硬碰硬会很不愉快。他感觉到有时候作为父母会很悲哀,他不得不每分钟都监视着孩子,怕他碰到不该碰的东西。这样的训练是错误的,这位父亲在他应该享受“收获”(培养顺服的孩子)的时候,什么也会得不到。
译后记
管教与训练的奖赏
在开始翻译《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之前,我先通读了一遍本书的英文版,很喜欢作者的写作口吻——坚定、没有商量的余地。因为他在告诉我们真理:别无它法,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管教、训练他们。是真理就没有商量的余地,就不能打折扣。
我对此也有亲身体会。
我和丈夫都是在严厉的家庭中长大,自然从小就常被父母管教。因为顽皮的缘故,也常常挨打。长大后我们也深感处于那样的家庭环境下,总有一种不自由的感觉。我们决定,对于我们的儿子,不打算动一下手指头。直到三岁半以前,我们从没打过孩子,对他不守规矩的举动最多只是温和地说声“NO”。我们像国内的许多家长一样,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常放下自己手头的事,只要孩子需要马上陪着他一起玩。在孩子三岁以前,每逢星期日去教会,我从来不能完整地听牧师讲道,因为孩子坐不住,我也只好随着他跑来跑去。虽然很辛苦,但我总觉得不能像父辈那样给孩子心灵留下阴影,随他去吧,长大就自然好了
直到我们因为一些原因换了一所教会,我才改变了许多育儿的观念。新教会地方很小,没有专门的主日学教室,更令我惊讶的是,星期天所有的孩子都和大人一起听牧师讲道,没有乱哄哄地走来走去,在牧师讲道的近一个小时里孩子和大人一样安静,无论是出生才几个月抱在妈妈怀里的婴儿,还是上幼儿园的早已会到处跑的孩子。我非常惊讶,不知道这些孩子是怎样训练有素的。
一天,副主任牧师来我们家探访,问我们:“你们打过孩子吗?”我们听后很愕然,从没有牧师问过我们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当然是“我们从不打孩子。”没过多久,牧师竟然亲自示范,告诉我们在打孩子屁股时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语气来对孩子说话。这是我们的文化中从来没有过的。我们只记得小时候受惩罚时,父母总是怒目相向,怒言以对。孩子心中只觉得害怕,那阵式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知道挨打肯定是逃不掉了,幼小的心灵根本没时间懊悔,只能任凭父母发泄他们的不满。我们从没有看见过哪家父母在打孩子屁股时还是和颜悦色、不愠不怒、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孩子做错事要有后果,打屁股是应该的,因为没有听父母的话。
回到家后,我们如法炮制,先为孩子制定了几条简单的规矩,总的原则是:做错事是难免的,父母不会说什么,但是爸爸妈妈说过不要做却去做的事是一定要管教的。开始的时候每天管教的频率会频繁一些,后来孩子渐渐知道规矩了,我们也就轻松多了,星期天我们居然也能很好的听道了,孩子坐在我们身边也非常安静。作为母亲,我有时也会很心疼孩子的小屁股,第一次打孩子的时候,我一整天心中都很难过,但是看到管教后的效果,我心中感到极大的平安。我的孩子五岁半就上小学了,这个年龄的男孩正是很难坐住的时候,但他很快就适应了课堂的规则。
管教的过程中我也有过犹豫:孩子会不会被管得太死板了?会不会毁了他的创造力?看了本书后,我不再犹豫,信心更加坚定。作者非常清楚如何将圣经的原则运用于生活中,这正是中国大多数第一代基督徒所缺乏的,当然对于那些动不动就以物质来满足孩子的家长也大有裨益。正如书中所说,有时候我们太过于在乎自己的肉体、自己的感受,竟然会忘记神对于“爱”的真正定义: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如果我们真的爱我们的孩子,就按照圣经的方式管教训练他们吧!
当我看到经过训练的孩子们,在父母要出门登机时,爸爸一声呼唤:“让我们来为这次的旅行做个祷告吧!”立刻,从正在玩耍的一岁多的孩子到正在专心画画的四岁的孩子,无一不放下手头的事情,奔向爸爸的怀抱,闭上小眼睛,安静地听爸爸向上帝祈祷旅途的平安。这时,我仿佛看到了有一天当天父呼召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会甘心乐意的回应天父的呼召,成为神国的精兵。
张沁
2011年8月于北京
动态评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