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梯书屋有限公司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天理人情——基督教伦理解码 联系客服

原价
¥36.00
销售价
33.10
此商品积分最高可抵现 0.033
  • 累计销量0
  • 浏览次数1317
  • 累计评论0

商品已下架

书籍参数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开本/介质 页数/字数 印次/印张
9787512606586 郑顺佳 团结出版社 2011-11 16
商品细节

特色推介:

基督教伦理确立人在上帝恩典之下,以信靠和委身回应神,以圣经的叙事塑造德性,以仁爱和智慧关顾邻舍,以悲情和公义投身世界,建立和平共融的社会。博士一直致思于伦理学的研究,为华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向。他在本书中,以神学伦理学阐释基督教伦理,并从基督教历史中选取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或运动加以介绍,如:奥古斯丁、阿奎那、路德、加尔文、巴特,以及二十世纪中叶的解放神学,和后现代时期的侯活士等。

本书涉及的内容博大精深,除了自先哲的智慧中汲取精神营养,解读基督教伦理的奥义,也为今日耽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自我中心,或对人生举棋不定者,展示归回至善的途径。

 

内容概括:

本书九个章节的概括:

人性是什么?

崇高尊贵谓之人,卑贱鄙陋莫非人。

当如何追寻福乐?

愿真善美之本源,成为我众的吸引。

如何在理性与激情之间自处?

道德主体之激情,善之本体相协谐。

生命素质该当如何?

圣者以仁爱立德,贤首为他人洗脚。

人何以能行善?

卑微十架见荣耀,恩感福音发善行。

如何回应上帝的恩典?

吾心吾灵尊崇主,吾言吾行从主旨。

如何面对强权欺压?

盼从欺压得解放,甘愿舍身为贫困。

人当成为怎么样的人?

生命转向唯悔改,视野转化凭叙事。

谁是我的邻舍?

不问吾邻舍为谁,只问吾配为邻否。

作者简介

郑顺佳

广东新会人 生于1954年
加拿大满地可麦基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工程学士
加拿大满地可协同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电脑科学硕士
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道学硕士
美国普林斯顿神学研究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学硕士
美国柏克莱联合神学研究院(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神学博士
现任中国神学研究院副教授
研究范围包括教义神学、基督教伦理、当代思潮、中国文化等。
著有:《唐君毅与巴特:一个伦理学的比较》(香港三联,2002)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从《满城尽带黄金甲》说起

第二章 奥古斯丁:追寻福乐
一、引言:情欲浮沉得解脫
二、伦理的起点:幸福主义
三、拥有上帝:福乐与知识
四、意志:从“自由”到恩典
五、伦理的核心:爱与仁爱
六、爱:上帝与邻舍
七、爱的实现:德行和责任
八、社会伦理:平安
九、结论
十、阅读指引

第三章 阿奎那:恩典和理性
一、引言: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位置
二、伦理的背景:阿奎那思想的框架
三、伦理的起点:福乐主义
四、伦理的主体:向善的意志
五、伦理的行动:结构与评价
六、伦理的威胁:激情
七、结论

第四章 阿奎那(续):德行与自然律
一、引言:承上启下
二、习性
三、德行的神学场境:恩典
四、四项枢德:明辨、公义、节制、勇敢
五、神学性德行:信心、盼望、仁爱
六、伦理的定规:律法
七、社会政治伦理:共同的善(common good)
八、结论
九、阅读指引

第五章 路德:十架和信心
一、引言:如何理解路德?
二、路德的思考框架:从十架到信心
三、伦理的基础:信
四、伦理的重心:基督徒的自由
五、意志:自由抑或捆绑?
六、信徒皆祭司:召命
七、社会和政治:两国度和两管治
八、结论
九、阅读指引

第六章 加尔文:与基督联合
一、引言:重新定位
二、伦理的框架:重生与称义的意含
三、加尔文的律法观
四、伦理向度之一:顺从上帝的心意
五、伦理向度之二:学效基督
六、伦理向度之三:基督徒的自由
七、社会政治伦理:上帝管辖之所
八、结论
九、阅读指引

第七章 拉丁美洲:政治的解放
一、引言:去除偏见
二、解放伦理的方法论和前设
三、解放伦理的基础:爱
四、解放伦理的核心:全面的救恩
五、解放伦理的承托:属灵操练
六、解放伦理的经济批判
七、解放伦理的暴力观
八、结论
九、阅读指引

第八章 侯活士:后现代叙事
一、引言:后现代重量级人物
二、批判近代的伦理学
三、基督教伦理学的本质
四、品格、德行和叙事
五、教会群体与政治
六、结论
七、阅读指引

第九章 结论:好撒玛利亚人

试读

序言:                                                      
序  言

   伦理学在哲学范畴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郑顺佳博士在过去几年间一直致力于伦理学的探讨,为华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向。伦理学不能离开人的行为,但它与社会学不同,社会学只探求行为的现象,对已出现的行为作统计、分析及描述却不问行为之对与错,也不会追究对错的根据。例如:娼妓做成的社会问题(性病、贩卖人口等)。但娼妓的行为是好是坏?什么是人的尊严?什么是人被商品化?这些都是伦理学的范畴内所探讨的问题。
   伦理学最大的挑战落在语言分析学派,他们视伦理的语言不能炎症为真或假,所以判为情绪语言,没有意义可言。又或者在多元相对主义之下,没有道德标准,人作为道德主体但不需负责,这都是现代伦理学所面临的困境。
   郑顺佳博士对中西方文化有深入认识,本书为他多年的研究心得。他指出基督教伦理植根于超越的大道,即基督教的上帝。他藉奥古斯丁及亚奎拿展示上帝的本质就是善,人与上帝联合就是善行,在上帝之中人就能最完满实现自己。实现过程体验上帝的恩典,这种以“他力”为主的伦理观,是典型的中世纪伦理学说。
   路德从中世纪完全倚赖他力所作的功德,一跃而成就主体自由,以自我的信心,否定宗教教条的束缚,直趋上帝。但这种主体自由切勿与自我意志混淆,因为人的真自由是在真理中及在主的恩典才显然出来,人的自由是因上帝而生发出来,无惧世上君王,撒旦权势,而又甘于服侍众人的无滞而洒落的境界。
   加尔文荣耀的神学使他建造了非常逻辑的伦理体系:对上帝真正的敬虔必然产生道德行为。国家是上帝所设立用来维护自由与和平,人是顺服掌权者,但政教必须分家。末两章即解放神学及侯活士的伦理观念,本书从积极的角度探讨解放神学。其中的精义包括践行(praxis),包括神学方法,提高意识及意含价值,是一个整全的伦理实践方案。因此,我们不单去“救济”穷人,更要问为何有贫穷?把赒济的主客关系提升为邻舍关系, 包括了整全的关怀,如政治和社会,人的自我捆锁和自私等。救恩就是解放过程。侯活士把伦理核心归回道德主体,这样,伦理的善与上帝的本体结合,伦理不再植根荒漠,乃在至善的泉源下生根建造。
   基督教的伦理不仅肯定人的价值判断能力,更肯定人的道德行为、人的良知与上帝的至善相通,但人的行为却往往偏离至善,是以基督教以恩典、律法等使人的行为归回至善。郑博士在课堂上讲解严谨而幽默,深得学生爱戴,他专攻伦理学,本书博大精深,为好哲学思辨者提供极佳的阅读材料,也为今日沉于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或对人生举棋不定者展示真正自由的途径。书中的图解十分精彩,对很对艰深的问题得以一目了然,本书各章章末的参考书目提供了入门和延伸阅读不可多得的指引。
   本人有幸先拜读全书,心中十分畅快,深信本书必对香港社会学术界特别基督教友好有所贡献!
杨庆球
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神学研究院

自  序

大国崛起,身为香港的中国人,心里着实高兴。面对伴随崛起的连串问题,却又感到忧心。

有学者列出目前中国面对的多个社会课题,包括社会公平、城乡差距和农民经济、贫富悬殊、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失业下岗、腐败贿赂、迁拆纠纷、克扣工资、信用崩溃、溺爱子女、社会治安、婚外情和家庭暴力、人口流动与户籍管理、老人赡养、医疗制度等一篮子的问题。 除此以外,还有房价高企、环境污染、上访无门等等。

每个社会问题均涉及实践层次的政策厘定和落实推行的问题,以及理论层次的道德价值和伦理原则的考虑。本书的关注在后者。盼望藉着道德伦理的反省,为个人以至社会带来启迪和更新。本书并非直接讨论每个社会问题,却在更基础的层次进行思考。基督教的伦理思想源远流长,着实是一个寳库,也有份于建构当今的西方文化和人文素质,绝对不容忽视。本书对基督教的伦理传统追本溯源,综览在古代、中古、宗教改革和近现代四个历史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展释他们划时代的伦理思想,以期鉴古知今,引发读者的伦理反省。


第一章 从《满城尽带黄金甲》说起

张艺谋的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票房收入达1.3亿,相信看过的人不少。电影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把现代家庭的悲剧倒过来,放在五代十国的后蜀,置于帝王家庭中。看起来这个家井然有序,威严的皇帝强调“事物与病愈有其自然、顺序、规矩”,可是治病药物却混进了慢性毒药“西域草乌头”。当今的食物、药物和行政机制,又混进了什么?
片中宫女如云、宦官如云、药师如云、杀手如云、菊花如云、军队如云、死亡如云、鲜血如云、金甲如云,夸张地突出了这帝王家庭的派头、排场、装璜,影射某种病毒在体内无声无色的流着,也许可称之为面子吧!仿佛外表象样,内里也会好起来。以外在美轮美奂的包装,遮盖内里的污垢腐朽。何时才能脱离面子的牢笼?
平息叛变后,上万的宦官步下台阶,不徐不疾地清理染满鲜血的地面,上万的宫女步下台阶,把菊花铺在地面,掩盖了历史,一场浩劫从此了无踪影,这是何等可怕、何等可悲,何等可笑的事啊!历史中的浩劫多的是,多与违反道德有关,掩盖是最佳的处理吗?
也许事情该追溯至小都尉,经过艰苦经营,以及元配夫人的协助,竟登上大王的宝座。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此定律,否定公义、淘尽恩情、嘲弄道德、讽刺伦常,也把为大王诞下太子的元配,逐离皇宫。人际关系,难道只余下互相利用的价值?
帝王家庭,意味家与国本不分离。在家庭中发生的,也在社会中重演,剧本稍经修改而已。昔日的“论功行赏”已经不再,若“杯酒释兵权”,已是仁至义尽。辞退出生入死的功臣,只属“迫不得已”,为的是向投资者交待。还可美其名为自由经济的市场定律,堂而皇之的把它合理化。也许这就是“事物有其自然、顺序、规矩”吧!
当然,帝王家庭挑战“自然、顺序、规矩”,远不止于此。母子乱伦、兄妹乱伦,弟弒兄,子图弒父,夫妻反目,只有情欲泛滥与利益盘算,人伦秩序荡然无存。至亲又如何?提供家庭温暖的安乐窝,看似遥不可及。
过去的“一诺千金”或“一言九鼎”,只能在成语词典中找到,在现实生活已成为稀有珍品。承诺给元配家庭留下生路,却派杀手灭口。是轻许承诺?是轻如鸿毛的承诺?还是心所想的与口所出的,二者的关系已彻底割席?承诺只沦为被利用的工具。曾几何时,揭开承载它的容器,原来已空无一物。构成社会的黏合剂:人与人的互信,又如何可以建立起来?社会正朝着什么方向进发?
好一句:“天地万物,朕赐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挟着凌厉的气势,道尽恋慕权力的嗜欲。大王施行权力,见诸皇后重复又重复喝药的镜头,一口也不能少。皇后也不遑多让,宫中遍布了她的眼线。宫女与谁鬼混,都不能逃过她的耳目,第一时间被她撞破,沦为她的傀儡。御药房也有她的线眼,查出大王着人下毒,也构为合理的理据,以受害者身份,迫使儿子(二王子)在父与母之间作出抉择。对于她与太子有染,却只字不提。三王子对权力唾涎欲滴,更不在话下。权力带来自我陶醉,不单行事随心所欲,更可掌握别人的命运,使别人成为自我满足的阶梯,同时也赚得别人的“尊重”。难怪滥权比比皆是。还是把公道和正义,留给理想主义者!
看来男女老幼、贫贱富贵,都不能摆脱权力的桎梏。大王成功守护权位,保障权力丝毫无损,却代价不菲。事业成功,家庭崩溃,这代价又岂是人能以承担呢?森林定律下的权力斗争,成功是事实,可是重阳节之宴,只余下孤身一人,又如何向先祖交待?这种毁掉全家的成功,断绝亲情的成功,破坏亲昵的成功,是成功还是生命的枯萎?
其实在稍纵即逝间,仍可窥见人性的光辉。电影之始,虽然大王不满二王子的反叛,亦难掩珍惜爱护之情。知道太子与皇后通奸,却仍疼爱太子。见到三王子刺杀太子,愤而责之。大王并非铁石心肠,只是在面子和权力面前,亲情和爱情都得让路。皇后连番嘱咐太子穿上绣有菊花的衣服,对这非己所出的儿子兼情人,总算有点情义。可是在剧烈竞争的现实,在你死我活的厮杀中,人内心的善和美,却显得苍白无力。这个家,为道德退隐的社会把脉,也成为当今社会现象的写照。
深愿在寻找道德指南针的神州大地,可以栽植真、善、美的人文素养。笔者深信基督宗教的伦理,能在中国的道德寻索中,对社会文化作出贡献,一同建构和守护共同的善(common good),而不是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困局中绕圈。
在启蒙运动以前,压根儿没有独立的“道德”领域。抽离形而上学的道德反思并不存在。自古以来,基督宗教伦理并非独立科系。它是座落在基督宗教神学之内的。以基督宗教伦理作为独立学科,也是近代的发展。不过从古到今,神学家不乏对道德问题的讨论,却未必把实践性的论说或系统性的反省从信念中抽出来,自成体系。早期基督宗教的神学家,从来没有为伦理自身撰写文章,却是因着他们对神学的理解,塑造他们对道德生活的看法。  
按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的理解,詹逊(Robert Jenson)拒绝让神学成为纯理论,因为他坚持若然有关上帝的论说出错,信徒的生命也无可避免的出错。侯活士认为伦理并非在神学之后的工作,当信徒在挣扎,尝试准确的论说上帝时,他们已在“做伦理”(doing ethics)。因此基督宗教伦理绝不可沦为最低神学比重的伦理。基督宗教伦理必须具备神学的核心──福音,而理性须在正确敬拜之下运用。在这脉络之内,基督宗教伦理是神学性学科(theological discipline),从其独特的假设和立场出发,为社会的共善努力。  
本书的目的在于为基督宗教伦理中的神学伦理学(theological ethics)作引介。基督宗教伦理的范围甚广,必须有所筛选。本书按时代选取具代表性的人物或运动加以介绍。在教会历史中,有早期的奥古斯丁(Augustine),中古的阿奎那(Thomas Aquinas),宗教改革的路德(Martin Luther)和加尔文(John Calvin)。近现代的神学巨人巴特(Karl Barth) ,二十世纪中叶的拉丁美洲解放神学,以及二十世纪末至今的后现代时期之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兹把他们铺陈如下:
时期 人物 参考
早期 奥古斯丁 第二章
中古 阿奎那 第三、四章
宗教改革 路德和加尔文 第五、六章
二十世纪初期 巴特 另参别书
二十世纪中期 解放神学家 第七章
二十世纪晚期 侯活士 第八章
若数点千古风流人物,这小撮人当然挂一漏万。这丝毫没有贬低他们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例如与阿奎那取向迥异的巴斯噶(Blaise Pascal),闻名瑕尔的亚西西的弗朗西斯(St.Francis of Assissi),近代的哈立克(Adolf von Harnack),当代早期的雷茵霍•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和晚期的奥当路云(Oliver O'Donovan)等,都遐迩闻名,不容忽视。
本书在展释之余,也提供很多一手和二手阅读数据,以便读者进一步深入研读。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论数据
在线客服 ×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

物流信息

×
...
展开 收缩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