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开本/介质 | 页数/字数 | 印次/印张 |
---|---|---|---|---|---|---|
9787210037736 | 齐宏伟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8-1 | 16 |
中国文学为何缺少苦难意识和终极关怀?
读者对象:
研究基督教和中国哲学及现当代文学的学者和课题研究者
推荐所有的文学爱好者和信徒阅读,帮助其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并在其中深入地思考人生与信仰。
本书特点:
1、本书对基督教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关系的梳理和剖析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这个领域的研究过去已有多本专著,众多学者评价本书是这个领域研究中最深刻的一本。
2、本书在探讨生存观、文学精神资源以及关注语言艺术方面有作者独到见解。
3、 本书可作为高校选修棵教材和经典文学作品收藏。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何显得有些“轻飘”?苦难意识和终极之思为何难以寻觅?本书以基督教生存观为对话前提,以中国作家与基督教的关系为引线,追问鲁迅、许地山、林语堂、冰心、老舍、萧乾、曹禺、钱钟书、金庸、贾平凹、海子、刘震云、余华、老鬼、史铁生、北村等十六位作家的精神资源,反思中国文学灵魂失落与追寻的出路,回归人的生存之思,文学的终极之思和语言的超越之思。
全书兼具比较文学视野、价值现象学思路、“问题意识”和文本细读功夫,结构性剖析和“同情性理解”相结合,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本书用基督教生存观作为具有原创的阐释性判断,来激活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精神资源,但本书并非把基督教生存观作为西方理论和西方道统引入,而是作为精神资源从生存论出发来使用,和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精神资源进行对话。
推荐:
本书熟练运用了比较文学诸种研究方法,又带有较为鲜明的问题意识,对基督教作为精神资源的介绍与对百年中国文学灵魂的追寻,都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大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乐黛云
你谈到“用鲁迅式的怀疑怀疑着鲁迅的怀疑”,说“这是走近,又是远行”,这其实都是真正走近了鲁迅。
——摘自北京大学教授、博导钱理群致本书作者信。
振奋,感动,赞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旗下做着平行研究文章,“比较既周”之余,“爰生自觉”,学术视野背景宏阔,文本细读功夫扎实,自身反省力度到位,“清晰昭明,不同凡响”。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教授,博导 钱林森
对文学的分析,对文学中的人物和文学家人生状态的分析,你的信仰给了你一双真正的慧眼!
——摘自青年学者尹振球致本书作者信
齐宏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出版《心有灵犀——欧美文学与信仰传统》(北大出版社),《彼岸的跫音》(敦煌文艺)等专著,深受好评。
引言:文学之为精神资源
第一节 生存观、文学精神与语言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
第一章 鲁迅的小说世界与基督教生存观
第一节 那晦暗不明的人性深渊
第二节 精神“故乡”何处寻
第三节 何以抚慰心灵的创伤
第四节 阿Q、来发与吉姆佩尔背后
第五节 悼往——子君的手记
第二章 《野草》的魂魄与基督教生存观
第一节 鲁迅为何向造物主抗议
第二节 鲁迅为何这样塑造耶稣
第三节 “过客”精神反思
第四节 怎样才能向死而生
第三章 四位入教作家与基督教生存观
第一节 许地山的佛耶情怀
第二节 林语堂的“信仰之旅”
第三节 冰心的超越之爱
第四节 老舍的国家主义
第四章 受基督教影响的三位作家
第一节 萧乾为何反教
第二节 《雷雨》与基督教
第三节 仇虎的精神困境与《原野》的遭遇
第四节 钱钟书为何这样塑造上帝
第五章 逍遥之为拯救
第一节 “笑傲”精神评析
第二节 “废都”精神批判
第六章 当代文学的沉沦与超越
第一节 面对荒凉,如何超越
第二节 生活啊,生活——小林自述
第三节 我是小偷——《黄昏里的男孩》另类解读
第四节 回望火热的信仰岁月
第七章 史铁生与北村的灵性写作
第一节 爱愿之为信仰
第二节 自我之为原罪
第三节 良知之为救赎
结语:语言之为灵魂的肉身
动态评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