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梯书屋有限公司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美好品格的塑造 联系客服

原价
¥32.00
销售价
29.40
  • 累计销量11
  • 浏览次数1845
  • 累计评论0
首页
书籍参数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开本/介质 页数/字数 印次/印张
9787542653208 侯士庭 James M. Houston 上海三联书店 2016-1 32
商品细节

基督徒形象塑造指南

加拿大维真神学院创立者代表作

北美三大灵修作家之一侯士庭经典作品


 

主题:

  人们都希望给自己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在这个主题上,《美好品格的塑造》是一本极佳的指南。它告诉我们,一个基督徒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取决于他/她身上的6种特性:气质、品格、良心、情怀、操练、圣洁。


内容简介:

  又是一本基督徒品德的教导书籍?如果你是这么想的,那你可错了。这本书里谈的,不是鼓励你快快起来追求优秀的德行。它当然也包含了这个层面,但那只是它的一小部分。它真正要跟你探讨的话题,比这个更加有趣,也比这个更加“美好”。


  本书的作者候士庭告诉我们,“品格”一词在英文中源于印刷业的用语,指的是“按照模子印出来的一种永存的记号”。其实即便在中文里,“品格”本来就兼具“品性”与“人格”两方面的含意。这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品格,势必与这个人的人格、性情、品质、德行息息相关;甚至在很多的时候,也与他/她为人的个性和做人的格调有关。


  现在你明白了吗?这本书想要跟你探讨的是一个人身上所应有的特性;更具体地说,是一个基督徒身上所应有的特性。一个基督徒之所以是基督徒,是从他身上的哪些特性上反映出来的呢?候士庭认为,这些特性必须包含六个方面:气质、品格、良心、情怀、操练、圣洁。这就是本书的1-6章,也即是本书的全部内容。在每一章里,候士庭都会对一个方面进行阐释和探讨。举例来说,第一章探讨的是基督徒身上的气质应当是怎样的?怎样可以更好地去培养和提升它?


  当你读完全部6章,你或许会意外地感到自己的灵命和信心都和之前不一样了。原因很简单,此时的你已经更加明白:基督徒为什么是基督徒,他们身上有什么东西是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候士庭的文字谦和而优美,却有明辨道理、坚固人心的果效。同时,通过这本书你也会欣喜地发现,有哪些属天的特性已经在自己身上非常成熟;当然,也可能会发现还一些属天特性不够鲜明、仍待长进。这些都不要紧,程度虽然不一,其本质却是一样的美好,我们只需要学会更好地把它们展示出来。

话不多说,自己身上的美好的东西,留给你自己去品味和发掘。


评 论:


  侯士庭博士的属灵神学观点,代表整全的属灵进路,他依从早期教父的方法,将神学当作一种经历神的体验性知识。在这方面,他超越了宗教改革家们的信条神学(Confessional Theology)和实践神学(Practical Theology)的二分法,同时也避免了灵恩神学的局限性。

                                                  ——赵天恩


     

  侯士庭生长于基督教家庭,父母曾在西班牙宣教多年。他有敏锐的头脑、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胸襟、毫不隐藏的诚实、深厚的爱和温柔的灵性生命。他是一位可亲、有智慧、有生命内涵的人。举手投足都反映出他愿意与神亲近及敏感生命的质素。

                                                  ——陈荣爝



  侯教授忠实地聆听及代祷,直指人心的说话,让我看到他如何引导人去看生命的各种境界。在生命起伏不定的旅程中,他的只字片语有惊人的透视力,很多话都说到心中,使我安慰流泪。有时,当我分享完一件祷告的往事,他会紧紧地拥抱我,并为我祷告。和他在一起,我有充足的安全感与同在感。

                                                  ——蔡贵恒

谁适合读这本书:


  渴望灵命得到塑造的基督徒。

作者简介

  侯士庭(Dr .James M. Houston)
当代著名灵修神学家、神学教育家,加拿大维真学院创办人,任该学院的校长和灵修神学教授多年,对福音派灵修神学及平信徒神学教育贡献卓著。著有《转化生命的友谊——如何祷告》《幸福真谛》、《心灵渴望》、《师徒之道》、《喜乐放逐者》等,编有“信仰与灵修经典”系列。

目录

第一章 个人气质与灵命更新
第二章 基督化的品格塑造
第三章 良心省察
第四章 培育爱的情操
第五章 健全属灵生命的操练
第六章 追求圣洁的生活
附录  探索孤独的荒原大陆

试读

试读第一篇:
有异象的伦理观

   有异象的伦理观,是不同于守法的伦理观(认为知道所有的规矩,知道哪些可做或不可做)。保罗的改变是因大马士革的异象,使他整个人生都被扭转。在《使徒行传》中,保罗至少有三次提及他在大马士革路上的经历,每一次谈及,其内容的深度似乎都越发加深。第一次是见到“从天上发光……就仆倒在地”(徒9:3 - 4),第二次是“忽然从天上发大光……”(徒22:6),第三次是“晌午的时候,看见从天发光,比日头还亮……”(徒26:13)。当
我们成为基督徒时,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经历,或许并没有像保罗的经历那样戏剧化,但无论如何,当我们面对基督时,我们个人原有的价值观都会改变。成为一个基督徒,不只是头脑确认的结果,也并非是一套规矩,真正能够改变生命的力量,是我们不能不注视的异象!

   美国著名的天主教短篇小说作家奥康纳,在她的一篇作品中,让我们明白什么是“有异象的伦理观”。她在文中提到,在美国南部有一对养猪的农民夫妇,虽是黑人,但很富裕。这位黑人太太在道德上非常自满,小说中对她的描写是:“身躯肥胖,非常自满。”这位胖太太有时候晚上失眠时会思想自己到底是谁。在小说中,耶稣在没有创造她之前,曾给她两个选择,一是成为黑人,二是成为“白垃圾”(对穷苦下等白人的蔑称)。她对耶稣说这两样都不好,她要求等到有第三种选择再出生。耶稣拒绝了,要她一定要两者择其一。尽管她跪地哭求,仍改变不了耶稣,最后她决定做黑人,但不要做邋遢鬼,于是她被造成一位很清洁的黑种女人。在人种等级内,除了自己的族类外,她把其他肤色的人种放得很低,甚至鄙视某些人,这就是她的品格。有一天,她陪伴丈夫去看医生,在候诊室内等待时与一个白种小女孩共处一室。她本来就很藐视白人,加上她自己曾在美国某常春藤名校就读,就更瞧不起这小女孩。忽然间,这小女孩竟向她扮鬼脸,并对她说:“你这只猪,滚回你原本出来的地狱去吧!”小女孩的声音低沉,咬字却很清楚,她听了之后,几乎晕厥过去。她怒火中烧,到家后更是念念不忘这可怕的遭遇。于是,她向神呼求:“神啊,你为何将这苦难给我?你干脆把我造成‘白垃圾’,要不然就使我成为一个真的黑人。”她很生气,因为她以为神使她没有尊严。

   有一天黄昏日落时,她在她的农庄散步。当她抬头仰望,忽然看到一个景象,一大群人正纷纷冲上天空。群中有一大堆“白垃圾”,他们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被洁净;也
有一大群黑人穿上白袍;还有一大群疯的、畸形的、像青蛙般一边拍手一边上升的人。她发现在最末的一群人中,都是与自己和丈夫同类的人。不过,当她往前走看得更清楚一点时,她发现这群人趾高气扬地走在整群人的最后,还自以为他们是有秩序、有尊严、有常识、有好行为,甚至是唯一被选中的族类。然而,当她发觉这些人在世上的所有的德行,包括神所赐的智慧及小聪明都要被火烧去的时候,她立即抓住了前面的猪栏,定睛看清这幅景况后,
就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家了。

   这位太太的新发现使她过去在道德上的自满完全破产。我们可以说这位太太的新发现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有强烈的挣扎,她意识到在自己的良心上有明显的斗争,这个斗争在她人生中已存在很长的时间,过去的自夸只是想控制这场斗争;过去对他人的偏见、歧视,只是斗争的一部分。她一直挣扎的原因是自己不愿意面对现实,她需要自我保护,所以转眼不看真相,就变成了自欺。在此,她的第一阶段已经被粉碎。第二阶段是斗争中的插曲,她将注意力不放在自己身上,而放在别人身上,并将自己的罪疚投射给别人。第三阶段是她渐有领悟,当她看见天上的景象后,发现自己不是列在第一,而是最后。过去一切的虚假、自以为义,完全被火烧毁后,她开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
圣经用“悔改归正”一词,便是这意思。我们对人生需要有全新的体会,才能使我们的习惯及态度得到彻底的改变。我们需要有谦卑、信靠,谦卑到能够接纳自我形象被粉碎;而信靠是相信神能够将更美好的新人给我。当一个人的假面孔被撕破,才能有真面孔,才能有颜面见神;之前过于注重面具的掩饰,对于自己是否还有真面孔都浑然不知了。求神给我们一个属于我们的真面孔,使我们能够凭着爱和信靠放下一切,这才是有异象的伦理本质。


试读第二篇:
 “孤独的人群”的当代特征
人类生存条件的许多方面已被广泛研究,然而,直到现在,“孤独”所受到的关注还是相对较少。对此问题的第一个重要研究可能是大卫•里斯曼(David Riesman)在1953年作出的那一个。那似乎预言着,通过城市化和现代社会的其他文化力量,科技将会带来巨大的“孤独感”。近年来,更迅猛的是,教会也同样地被其成员之间的“群体性孤独症”所传染。也许,这是我们摆脱“大众文化”特色的现代性,进入以“电子革命”为特色的更强的个人主义文化之后的反应。 基督徒们,也像社会上的其他人一样,同样不喜欢被“程式化”约束,而这个词就像“共同体”的假象。诗人T. S.艾略特(T.S. Eliot)在他一语双关的著名诗句中说:

我在团契中失去的友谊在哪里?
我在节目中失去的关系在哪里?
教会日程表循环往复,
我日渐离开了上帝,
而更加接近所谓的“成功”。

   在世俗世界更广泛的层面,我们看到了人类心灵疏离的无数后果。人们为了与之抗争,形成了如下消费额达数十亿美元的产业:心理治疗、交友服务、娱乐、毒品上瘾、色情及其他,太多的婚姻被认为是解救孤独的灵丹妙药,然后恰恰在这一点上惨败。我们因此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始于孤独的婚姻,很容易就在不为人知的孤独中终结。”
   对孤独的恐惧会减少独处的时间,让我们陷入不断的忙碌中,或是生发鲁莽的行为或不负责任的性行为。确定无疑的是,色情现象是一个社会孤独程度的明确指标。受伤后的孤独,可以让因受伤而心怀怨恨的人麻木不仁,变得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且心硬无比,甚至为了报复而去犯罪。我们可能很少意识到,我们的刑事诉讼案件中,有许多是由孤独感造成的。
   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受伤后的孤独所引发的不饶恕的严重性。这不仅使我们远离别人,也使我们在内心中与自己隔离。那些无法原谅自己的人,倾向于加深自我意识中的无价值感。这种感觉会将他们与人群隔离,也会抑制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一颗对他人苦毒的心,也会加剧自己的孤独。
   孤独感经常与个人的挫败感相提并论,虽然有时候这种感觉会被否认,或至少被视为是不愿意被暴露出来的感觉。它也具有多面性,它的定义也模糊不清,有许多分支。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孤独已成为精神病学需要研究的前提。这表明孤独的病理表现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是何等的基本和广泛。这也反映了人类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而感到“孤独”其实违反人类的本质。我们清楚地知道与孤独有关的疾病,如抑郁、敌意、酗酒和其他形式的上瘾行为、自我形象差、精神疾病、偏执狂、精神分裂症,其中最悲惨的是自杀。
当今世界,我们在生活上对科技的依靠越多,越会增加我们感到自己是“孤独的个体”的感觉。我们对此确实可能会感到不寒而栗。展望前景,我们将要进入一个“机器人社会”,就像日本在2015年到2020年左右就将成为直面这一现实的首个国家一样。
与所有这些当代孤独的症状相反的是,以前的文化为脱离“孤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如大家庭生活、亲属或部落的连接、互助的角色、相互的义务、由于共享有限的工具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等等。我们可以因此来按照地域计算孤独系数极其不同的强烈程度。可能今天的日本和北美展现出最强烈的孤独的形式,而非洲的农村则最弱。城市化的程度也许可以解释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但是,今天的世界,随着电子产品的全球蔓延,孤独的问题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模糊,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如果说,当年的狄更斯看到自己是生活在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的话,那么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任何预测,都不会有人觉得过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未来将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现在这种情况,挑战我们从正反两面去审视和解释“孤独”的特点。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论数据
在线客服 ×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

物流信息

×
...
展开 收缩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