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开本/介质 | 页数/字数 | 印次/印张 |
---|---|---|---|---|---|---|
9787208112636 | 【英】阿利斯特•E•麦格拉思Alister McGrach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3-3 | 16 |
全面了解基督教 很好的入门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力求将基督教介绍给它的读者。本书确实是一个概论。作者首先假定读者对基督教知之甚少,并乐意了解基督教的思想、历史、发展及其独特精神特质。本书从信仰体系和社会现实两个角度,对基督教进行了入门水平的介绍;同时对每一个思想、每一种发展都进行了介绍和解释。只要有可能,对所涉及的所有主题,本书都为读者提供了进行深入研究的适当切入点的信息。为了使本书的语言和风格尽量简单,作者做出了一切努力。
第二版与第一版的不同之处:
本书作者麦格拉思是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被誉为“福音派健将”,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常被称为“教科书大师”,所编写的许多部教材都广受欢迎。这本《基督教概论》正是其最流行的作品之一,在考虑众多课堂教学实践的反馈和经过修订之后,更趋成熟和完善。本中文版即是按照原书最新的第二版重新修订的(200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所出的同名书《基督教概论》是根据原书第一版翻译的)。
麦格拉思在第二版中做出了很多修订,最重要的变化是全书结构的调整,将前一版的四部分析为现在的九章,(后面列出新版的目录,以资比较)。而为了适应结构的调整,第一版许多章节的内容也都做了相应的改写乃至重写,更有一些小节的内容是完全新增补的。作者在第一版中曾说:“本书包括了大量资料,远远超过了许多同类书籍。……为了以最佳方式组织这些资料,作者可谓费尽心机。”而第二版的修订可以看作是作者继续不断“费尽心机”努力的成果,总体来说比第一版内容更为集中,重点更加突出,也更适合读者研习。
阿利斯特•麦格拉思,当代杰出的福音派神学家和教育家,曾任英国牛津大学威克里夫学院历史神学教授、威克里夫学院院长;现任英国国王大学(King’s College)神学、宗教与文化中心主任。著述甚丰,包括《基督教概论》、《宗教改革运动思潮》、《历史神学》、《上帝的义》、《科学的神学》等几十部著作。
导言
与基督教相遇:几种途径
第一章拿撒勒人耶稣
第一节耶稣作为基督信仰的核心
第二节福音与耶稣
第三节耶稣与罗马历史学家
第四节耶稣与以色列
第五节耶稣与犹太教各派
第六节耶稣的降生
第七节耶稣开始公开传道
第八节耶稣与妇女
第九节耶稣的教导:天国的比喻
第十节耶稣的受难
第十一节复活
第十二节事件和意义
第十三节新约对耶稣的理解
第二章圣经简介
第一节“圣经”这一术语的来源
第二节旧约与新约的连续性
第三节圣经的内容
第四节圣经的翻译
第五节圣经的诠释
第六节圣经之灵修式读法:
第三章旧约
第一节旧约的范围
第二节旧约的内容
第三节旧约的主要主题
第四章新约
第一节福音书
第二节使徒行传
第三节书信
第四节启示录
第五章基督教信念的背景
第一节什么是信仰?
第二节上帝存在的证据?
第三节基督教信念的来源
第四节“婢女”:神学与文化的对话
第五节什么是神学?
第六章基督教核心信念概览
第一节上帝
第二节创造
第三节人性
第四节耶稣
第五节拯救
第六节恩典
第七节教会
第八节圣礼
第九节基督教与其他宗教
第十节终末之事:天堂
第七章基督教简史
第一节早期教会
第二节中世纪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现代时期
第八章全球视野下的基督教
第一节各地区的基督教概览
第二节基督教:其当代形式概览
第三节基督教:其全球关切概览
第九章信仰生活:与现实生活中的基督教相遇
第一节教会生活
第二节基督教生活的节气
第三节基督教对文化的态度:某些原则
第四节基督教对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专业术语表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修订后记
中世纪的灵修观念和新教灵修学
一、中世纪的观念
在中世纪对正确读经方法的讨论中,最重要的讨论是由加尔都西(Carthusian)的作家吉戈二世(GuigoII,约1188年去世))提出的。按照吉戈二世的理解,在阅读圣经文本的过程中,应该有四个不同的阶段:
1.阅读(lectio)
2.默想(meditatio)
3.祷告(oratio)
4.默观(contemplatio)
吉戈主张,第一步是诵读圣经的文本,同时全心期待在阅读圣经时能够经历上帝。这一步促使我们默想所读到的内容——不是倒空全部心思意念,而是使我们的思想专注在文本的意思和意象上,而且排斥所有外在的心思意念。接下来便是祷告,这是对我们所默想内容的唯一合宜的回应。最后,借着默观,我们安静地进入上帝的同在。在以下一系列简洁的陈述中,吉戈表达了这四方面行动之间的关系:
阅读而不默想岂能结果?
默想而不阅读易致错误。
祷告而不默想只能不冷不热。
默想而不祷告终归徒劳无益。
全心祷告必能达致默观。
这一大致的模式在中世纪得到广泛接纳,它提供了一个解开圣经之灵修奥秘的框架。例如,瑞波特(Geert Zerbolt van Zutphen,1367-1400,被广泛认为是现代灵修运动大师中早期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其著作《关于属灵上升》(De spiritualibus ascensionibus)中就采纳了吉戈方法的基本主题。
瑞波特认为,从属灵的角度阅读圣经能够预备读者进入默想;默想为祷告做准备;而祷告又为默观做准备。离开了第一步对圣经的阅读,默想便面临被迷惑或陷入错误的危险,而阅读圣经却不进而祷告便是不结果子、无益的。为清晰解释这一问题,瑞波特为“默想”提供了一个定义,该定义可谓是汇集了中世纪人们对该问题的一致观点:
默想是指这样一个过程:你在心中努力专注于你已经读到或听到的内容,热切地反复思想并因此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激发起你的情感,或者在悟性上得到启迪。
另一相关的方法与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见原书225-226页)的创始人伊格纳修•罗耀拉(Ignatius Loyola,约1491-1556)有关。罗耀拉发展了一种移情投射或运用想象力的技巧,借着这种技巧,读者在阅读某一圣经段落时借着想象把自己投射于圣经的叙述中,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观察和体验圣经的内容。这一思想并不是罗耀拉首创的,在萨克森的路德维希(Ludwig of Saxony)所著的《基督的生活》(Life of Christ , 1374)一书中,这一思想就已经得到了大力发展。路德维希在书中指出,他的意图是按照特定想象的表述来呈现故事,这样,读者就会“使自己出现于耶稣的所言和所行中”。这一过程涉及运用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栩栩如生的有关圣经场景的画面,并且借着祷告与文本产生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文本以其原本的意图而对读者产生冲击力。罗耀拉在其《第一操练》(First Exercise)一文中介绍其方法的基本原则,并谈论了读者应如何阅读与耶稣有关的某一福音书段落。
读者首先需要在脑海中形成那一地方的画面。在此应该指出,如果默观的对象看得见的东西(比如默观我们的主基督在世上的生活),脑海中的意象应该包括以心眼所看见的默观对象出现的地点。我所说的具体的地方是指,比如,耶稣所在的那个圣殿或蒙福的童女所在的那座山。
二、新教灵修学
人们通常把16世纪的新教改革描述为重新发现圣经。毫无疑问,改革的主导任务之一是使人们更容易地得到圣经,尤其是对平信徒而言。新教改革最核心的要求之一是使所有人都能得到他们能够理解的那种语言版本的圣经。这一要求导致了圣经的翻译,而后者又经常对西欧语言的形成产生主要的影响。例如,现代德语的形成显然受到了马丁•路德所译新约圣经之语言的影响,正如现代英语仍然包含许多直接源于《钦定本圣经》的成语。
圣经在改教灵修学(Reformation spirituality)中占据中心地位,这可以从改教家的著作文献中看到。其中三类著作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1. 圣经注释书旨在使其读者寻求和理解上帝的话语。它们解释了难以理解的字句,指明其重要之处,并且通常会帮助读者熟悉圣经经文的要旨和重要关切。约翰•加尔文(1509-1564)、马丁•路德(1483-1546)和茨温利(1484-1531)这些作者是针对广泛的读者群而撰写注释书的,既包括学术界人士,也包括普通信徒。
2. 释经讲道旨在把圣经文本和听众这两个方面融合在一起,将隐藏于圣经经文中的原则应用于听众的处境。加尔文在日内瓦的讲道便属于这一类别。在其讲道中,加尔文充分运用了持续研读(lectio continua)的观念,即持续沿着某一圣经经卷而讲道,而不是从圣经选文集任选一段或由讲道者自己挑选经文段落。例如,在从1555年3月20日到1556年7月15日这一期间,加尔文针对一卷书——《申命记》——讲了大约200篇道。
3.圣经神学著作,如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该书将体现神学重要问题的陈述综合罗列在一起,目的是帮助读者领会圣经的神学一致性。这样,本书有助于读者建立一个前后连贯和一致的世界观,而该世界观又应当主导他们每日的生活。对加尔文来说(其实对改教家来说普遍如此),圣经造就教义,而后者又相应地塑造基督徒的现实生活。
在马丁•路德1535年的著作《简易祷告方法》(A Simple Way to Pray)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精彩的例证,证明了圣经对早期新教灵修学的重要作用。路德为他的理发师彼得•贝斯肯多夫(Peter Beskendorf)作了此书。该书介绍了以阅读圣经章节为基础的祷告方法,比如主祷文(太6:9-13)和十诫(出20:1-17)。路德提出的祷告方法是以四重阅读经文的方法为基础的。就十诫来说,路德讲述了他个人认为很有帮助的祷告方法。
我一句话一句话地读,尽全力使自己摆脱一切干扰,这样我才能祷告。然后,我把每个诫命分为四个部分,好像是形成一个四股绳编织的花环。换句话说,对于每一条诫命,我都首先视之为一个指示(也的确应该如此),其次,我将其转化为一种感恩,第三是认罪,第四是祷告。
路德强调,该框架只是祷告的辅助工具,千万不能因此而拦阻了圣灵的工作。然而随后,这一框架在路德宗内外得到广泛采纳。路德把四个方面编织在一起,为要产生“赞美的花环”。这四个方面阐述如下。
1.指导。路德在此想提醒信徒要在凡事上完全信靠上帝,而不是仰赖任何其他东西——比如社会地位或财富。
2.感恩。此时,路德将注意力转向默想——默想上帝为其所成就的一切,尤其是在与救赎有关的事情上,但也回想上帝的应许,在艰难时日上帝是他的“安慰,保护,引导和力量”。
3.认罪。在反思了上帝所成就的一切后,路德继续承认和坦白自己的失败和软弱。
4.祷告。在前三个步骤的帮助下,路德接着开始祷告并藉此将以上三点串联在一起。在祷告中,他求上帝更新他对上帝的信心和依靠,并且坚固他想要顺服和忠心的立志。
这样,从新教属灵传统的最早期开始,默想圣经经文的重要性就被牢固地建立起来。该一原则几乎可以从新教灵修学的任何阶段得到证实。考虑到我们的目的,我们将指出这一原则在浸信会布道家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1892)的著作中是如何被使用和发展的。人们普遍认为司布真是19世纪最好的布道家之一。他认为,过于技术性的读经方法有一定危险,但这种危险可以借助对默想的强调而得以避免:
圣灵教导我们要在默想中思想圣经的信息,即放下——如果我们愿意——为向人分享而准备信息的责任。我们可单单信靠上帝,但首先要来默想经文,安静地反复思想,让经文深深地浸入我们的灵魂。当圣经的信息向你解开,就好像“金城”的大门被打开、等候你信步走入那样。难道你没有经常这样被震惊并被喜乐所充满吗?在主面前安静几分钟,向主敞开心扉,这样做所带给我们真理的财富比数小时的学习研究所带给我们的还要多。
动态评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