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梯书屋有限公司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怎可以一生一世 联系客服

原价
¥25.00
销售价
23.00
  • 累计销量8
  • 浏览次数2178
  • 累计评论0
首页
书籍参数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开本/介质 页数/字数 印次/印张
9787510419164 霍玉莲 新世界出版社 2011-6 32
商品细节

 

寻索爱情真貌,寻获一生一世



面对情系一生一世的盟约,多少人总是抹不去心头的向往,却无奈心底最深的怀疑和无力。人的问题、人性的问题、人间情爱的起伏和创伤叫人沉思,无所适从。

究竟谁替我们写下爱的定义?

谁来决定我们怎样与爱侣相处相爱?

一生一世的执手之约是否真的已在风中老去?

作者集多年婚姻辅导和家庭治疗经验,将个人反思与心理学结合,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深入剖析不同文化中的流行爱情观,探索男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引领读者寻索爱情的真貌。最后,作者倡导了一种基于真理的情和爱的教育,将读者带入充满盼望的爱的关系和崭新的家庭文化之中。

本书可作为即将进入恋爱和婚姻者的辅导,帮助他们厘清对爱情和婚姻的认识谬误,真正认识自己,带着清醒和盼望启程;本书也可成为已婚人士的加油站,帮助彼此互相解读,让婚姻连接于爱的根源,以至可以再出发去享受情系一生的细水长流。

作者简介

霍玉莲,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曾与丈夫陈士齐远赴苏格兰阿伯丁大学修读神学,并于伦敦修读婚姻及家庭治疗。现为香港城市绿洲辅导室执业婚姻及家庭治疗师,兼任香港大学荣誉助理教授。二十多年来热心于辅导及写作。著有《两地情》、《北海望》、《思想列车》、《我有一个梦——马丁•路德•金小传》、《饶恕果真如此轻易》、《婚姻及家庭治疗:理论及实务蓝图》等,并有《追求卓越》、《活在圣灵中》、《先贤之信》、《爱中契合》等译作。

目录

第1章 为何不敢去爱? 

时代的摄像机 

后现代社会患了爱无能病 

爱、情、欲 

灵欲二分的谬误 

从二分概念回到辩证历史爱情观 

蜿蜒的历史:提升与陷堕 

亲密关系的起点? 


第2章 爱情神话 

美丽的误会 

经典的童话 

现代爱情神话——廊桥遗梦 

误会的源起 

中国爱情观 

后现代主义的爱情观 


第3章 寻寻觅觅 

起初上帝造男造女 

有你无我 

我是谁? 

是他也是你和我 

仁者耶稣 

人子耶稣 

耶稣也没有谈恋爱 

耶稣——爱的化身 

这个约:誓约?合约?盟约? 


第4章 如何为爱情定位 

情是何物? 

对情爱的四种态度 

定位过高 

定位过低 

把爱情重新定位 

爱情与自我 

爱情与梦想 

共同作战?同床异梦? 

爱情与家国 

夕阳社会的爱情 


第5章 直到明日世界终结时 

爱的动力,情的负累 

糊涂换来一生泪痕 

从婚外情说起 

如何面对婚外情? 

毕生的共创 

大社会时代的叙事总纲 

历史重演——跨代家庭遗传 

岂止是二人世界? 


第6章 风雨同路 

爱的密码 

小河汇聚:爱的战场 

婚姻关系的六个阶段 

如何处理冲突? 

爱情呼拉圈 

你追我走,欲拒还迎 

并非人人都适合结婚 

人怎能高攀爱? 

笑拈梅花嗅 

苏醒再苏醒 

执子之手 


第7章 但愿细水长流 

从自爱再出发 

感情的赎价 

修养人性,回复真情 

生命的礼赞——共度此生 

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爱的教育:对传媒工作者及文化界人士的挑战 

爱的教育:对教会神职人员的挑战 

爱的诠释——专业神学化 

创建新的家庭文化 


试读

【推荐序】

  “一生一世”,多壮观却又令人颤栗的词语!每一个人只可以活一次,任何人若要作任何一生一世的付上、投入,岂能不以战兢的心情处之?!因此,不知多少青年人在恋爱多年之后,临到考虑托付终身的关头便感矛盾非常,当中更有人临阵退缩,取消盟约,也有人在婚姻边缘徘徊多年,仍下不了决心。
   任何人也不会否认,婚姻确实是一件人生大事。在过去,上一代奉父母之命进入婚姻,他们没有这个矛盾;今天,现代人庆幸我们可以选择,却见一对又一对年轻爱侣告诉婚前辅导员,他们害怕做错选择,怕选了一个后来会发现并不适合自己的对象为配偶。
   我们凭什么去决定进入一个一生一世的关系呢?盟誓既定后,又怎样共度一生一世?现代人也许会问,是否一定要一生一世?!
   传统中国社会的婚姻,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既奉父母之命,便没有机会选择心之所爱,与之成婚。对他们二人来说,婚姻只是关系的开始。婚礼之后,他们便开始学习如何共处、如何相爱(纵使“相爱”未必是他们所采用的词汇)。对他们来说,这段婚姻一经进入,便要维持一生一世,直至白头偕老,所以无论如何,总得努力地取得“成功”。当中若有什么“爱情”,也是由二人多年来由“无”到“有”,共同开垦、栽种的成果。对他们来说,是“因为结婚,所以爱”。但好些现代人则认为,这不算是情,也不是爱。人在这种工具性关系中,是没有了自己。
   于是曾接受西方思想熏陶的香港新一代,便从西方爱情观寻求出路。西方人奉行自由恋爱,待找到心中爱,才与“适合”的人结婚。他们是“因为爱,所以结婚”,之后就假设可以“从此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结婚,似乎是一段惊天动地、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的终结。所以在婚礼之后,二人都深盼起初浪漫的、梦幻似的、神仙境界似的爱情得以保持,将对方每一个炽热的表达——每个亲昵的动作、每个热吻、生日时的花束、情人节的礼物——都看为是一个保证:他/她仍然爱我。故此,他们竭力地捕捉每一个爱的印记与痕迹,唯恐一不留神便会溜走。可惜,双方愈是追求被爱,便愈是把对方赶走。而更深层的悲剧是,人人把表达爱的语言局限在某些狭隘的标准动作内,像是患上近视散光,常对对方的深情视而不见。
   什么是情?什么是爱?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古今中外皆充塞着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它们给予我们大量参考例子,一如预先写好了的剧本,指导着我们如何去爱,如何与对方相处。但也产生了许多疑问:生日不送花算不算是爱?共处时很少交谈算不算是爱?为了节俭不肯与我共享浪漫晚餐算不算是爱?像我阿姨那离了婚的木讷姨丈,不会说半句哄人的话算不算不懂得爱?……如是者,我们建立了一堆堆“爱”的框架,然后努力地发掘、追寻,等候“爱”以某种既定形式出现。
   其实想深一层,是谁决定我们应怎样与爱侣相处、怎样相爱?谁可以替我们为爱写下定义?我们似乎皆不由自主地被那些既定的框框所限制,必须扮演某些角色,或不得扮演某些角色;我们其实恋上了某种爱的观念,某个“爱神”!我们应怎样创造和建立一个只属于二人的爱的故事?我们的眼睛似乎只看见理想中的“爱神”,看不见自己和对方。结果,我们否定自己,迷恋一个不存在的梦;同时也否定对方,要求他/她去成全我这个梦!
   这使我想到耶稣降世为人,由理念的上帝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人,与世人一同生活,亲身体验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人在世间的各种悲欢离合,让人直接经历他的实在,让他的个性、怜悯、关怀,以至对人的深爱,鲜活地存在于人的中间。
   上帝降世为人给我们怎样的爱的启示?人怎样可以摆脱抽象爱情理念而直接认识对方?我们怎样可以不再受某种“爱”的框框所限,享受与爱侣一起的时光?他一天做两班工作又加班,是工作狂?抑或是对我的爱?若我们开放心怀,放开那些既定的准则,停下来细心察看、了解,或许会惊讶地发现,我们一直苦心追寻的所谓“爱情”,原来近在咫尺!
   《怎可以一生一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霍玉莲在本书中,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文化、不同时代领域,去了解和探索男女之间的关系。她不单就不同的爱情观作出深入的剖析,引导我们思考其中的谬误,同时又带出,在21世纪,人们既否定过去的观念,又无清晰观念替代的当儿,人在男女情爱及婚姻关系中所面临的惶恐及无所适从。其中我特别喜欢玉莲以流畅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描述男女关系的错综复杂,以及当中的光明和幽暗面。借着灵活的分析,玉莲吸引我们以好奇的心情随着她,就着这一生一世的课题,踏上一段丰富的探索旅程。最后,她没有让我们停留在探索中,在本书的末章她提出一些应继续关注的领域,并提纲挈领地点出一些建议,让我们可以继续思想,并带给我们希望的信息——如何把这崭新的爱的关系和新的家庭文化,透过爱的教育传递出去。
   在此我谨祝玉莲的理想得以成全,也呼吁读者与玉莲一同迎接这个挑战。
                                                           

                                                          文卢丽萍
                                                    (家庭治疗协会主席)


序  但愿人长久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呷着热茶,细听王菲演绎邓丽君的名曲《但愿人长久》(编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尽管脚前是满地的玩具与儿童书,看似一片凌乱,内心却是出奇的宁谧和感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歌词中这两句话,我突然有一份深刻的向往。我对自己说,这地方是我的家,这里的每一个人,我的太太,我的孩子,都是我所深爱的,我们若能永远在一起该多么好。
   未几,太太和孩子回家了。孩子们如常爬到我的膝上嚷着要我讲故事,太太如常地边到厨房做饭,边告诉我今天的菜价和肉价。我那份美好的、宁静的心情好像突然给岔乱了。噢,原来真实的生活不是那么罗曼蒂克的。开门除了柴米油盐等七件事,还有太太和一天吵个不停的孩子。
   但很快我的心情又美好起来。人只有一生可以活,只有一世可以与所爱的人共处,这样每一个片段、每一个时刻都是那么独特而珍贵,永远不会重复,更是无法回来的。我想到孩子是会长大的,他长大后就远走高飞了,他只有不多的时候坐在我的膝上,这样我又何须嫌弃他们的麻烦?我的太太也不能永远做饭给我吃,至少她上班的日子里就要菲佣代劳了,我又岂能不快快乐乐地吃她做的饭!?
   天长地久和一生一世原来不是相对的,这是我最大的一个发现。天长地久发生在每一个片段里面。它是一种心情,一份态度,一个生活的取向。生活只有一生一世,婚姻和家庭生活也如是,但只要我们存着珍惜与投入的心,这短暂而有限的一生一世,也会绽放出天长地久的花朵和果实。
   盼望霍玉莲的《怎可以一生一世》,能带给你更多的启迪与灵感。


                                                            吴思源
                                                 (从心会社创办人兼主席)



【作者序】

   一个充满繁思缪绪的下午,与一位朋友共进午餐,谈到想象自己十年后变成怎样才会心满意足。我突然感到,倘若十年后,我尚有写诗的心情,我就心满意足了。在喧嚣的都市中,诗人是濒临绝种的。为了情感的抒发和偶然的触动,自己也曾写下了诗作数十篇。我觉得诗人有忧有喜、有哀有怒,与生活的感触细致地连系在一起,对生命更加有一种因爱慕而失望、因拥抱而难过的难舍难分。诗人,如画家、如舞蹈者、如歌者,一样保留着善感的灵魂。
   怎可以一生一世?能够对生命珍惜、赞颂、为之而战斗,就更能够对至亲者执着、爱护和珍惜,哪怕当中也许有争执、有眼泪?怎可以一生一世?现代人不轻信亲密关系,现代人不容易相信婚姻。现代的新男性、新女性交谈间,心底总存有一层质疑、一层惶恐。质疑的是:人既相爱,又何必结婚?惶恐的是:倘若我与你携手盟誓,在广大亲友面前许下种种诺言,善变的我们又能否一一兑现?
   在古代,婚姻被视为人生的必经阶段、为下一代开枝散叶的途径;在现代,婚姻的社会功能转变,从前附有的教化、经济、生育、养育、行孝等家庭功能都一一解体。两口子相爱结合同居,剩下来的只有爱情和性的满足。许多新一代少男少女都拒绝生育下一代。婚姻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间亲密的情爱关系如何重新定位呢?
自毕业以来,我不断思考人的问题、人性的问题、人间情爱的起伏和创伤。四周朋友的故事都叫人沉思,叫人伤感。《怎可以一生一世》就是由此孕育和构思的。
   写给谁看呢?我想我是写给天下有情人看的。想来有两类人应对这样的题目有兴趣。第一类人肯定人生要追求永恒的爱,想寻找和学习“如何”达至这个理想。第二类人虽然渴求人生爱侣相亲相恋,永不分离,可是在人性的复杂诡秘、人间的隔膜疏离中满腹疑团,百思不解。这本书其实也代表了我个人的反思历程,也是我多年来对信仰、生活及心理学进行结合的一个起步点。无论你心里抱着什么愿望看这本书,也盼望这本书能与你有一场真挚的对话。
   人生,数十寒暑,亲密的人,给我们带来幸福,也带来痛苦。什么才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呢?三月来临,杜鹃啼血,满山满野桃红泛紫,天气很不稳定,乍暖还寒。悠悠然想起几年前即兴而作的一首诗,当时正身在苏格兰的旅途上:

      薄霜如盐撒洒
      在浓浓的草场上
      羊儿却不知冷暖缓缓啜饮
     “羊儿不怕冷坏了?”有人在干着急
      而你却讪笑:“岂是忘了
      它们穿的是100%pure wool?”
      我就笑了
      在这充满诗情的冬日

   完成这本著作,我十分感激士齐和好友丽彰的支持和鼓励。还有此书的编辑梁柏坚弟兄,他眼神闪动的光彩和嘴角泛着的暖意都令人感动。愿世间的温情暖意超越一生一世。


                                                           霍玉莲


【再版序】

   “怎可以一生一世”这问题,代表了现代人对爱情的怀疑;也代表了人在现代生活过后,对人自我之限制的深刻叹息。然而,这亦表达出一种渴求——一种面向永恒的渴求。
   人唯有在真正的地狱经验中,才会想到自杀。一旦尝了天堂的滋味,就会盼望永恒——两个热恋中的人,就正好有这种滋味。可是,对人生的苍凉现实看得深刻的人,就知道人在这事上,还是处于被咒诅的境地:一旦热恋完结,剩下的只是苍白无力的现实。这现实就是,这个社会亟求爱,但爱的文化却又极度虚弱扭曲。
   过去,我们可以将一切问题归罪于盲婚哑嫁,一切婚姻悲剧都是封建婚姻的结果。于是我们便矢志一心过渡至西方现代爱情神话,满以为有了自由恋爱之后,一切也就……然而人世间根本就没有完美,自由恋爱变成了自由乱爱、自由离婚。人在自由中发现,自己没能力爱到底,爱得专一;另一方面,又发现自己以现代爱情的谎言,掩盖心底的封建残余。就像许多还没真正现代化的中国大男人,仍希望妻子下班回来仍会继续“带孩子做饭”,享受这种要女性承担双重角色的一生一世!若还容许“包二奶”,那就比艳阳天更美好。封建,原来不是外加的,而是藏于我们骨子里。在这种心态下说一生一世,就变成了对神圣婚姻的嘲弄。
   现代人(尤其是女性)更敏感于这谎言,于是只好加速进入后现代,活在没有爱的孤寂中,以行动打破现代爱情的谎话,及其所掩盖的封建残余。然而,当过渡至后现代的情感废墟后,现代人却发现前路茫茫。没了爱,生命就没了力量。
   我佩服妻子玉莲的勇气,敢于在这个人人“出快书、揾快钱”的年代,尝试认真地探讨有关爱的课题。由于书名及主题的缘故,我早就对她说,这书一定有读者,再版只是迟早的事。但真诚的读者看下去就知道,这书不是靠一些噱头来吸引读者的。娱乐大众不是它的目的。真诚地说,这是一本另类著作,它为读者提供思考元素及空间,有助提升读者心灵。从市场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本有upgrade the market功能的著作。
   然而,从更体贴(personal)的角度来说,这书更是玉莲自己对生命之至美与至善的追求。不知读者看时,可有感受到这一份执着?所以这书提出的其实是一种终极关怀:爱的根源在哪里?在这根基上,可以有怎么样的爱的文化?正如另一位评论者所说,这书不关乎爱的实际招式,而关乎爱的内功心法。因此,这书的气质,不仅是踏实的,也是浪漫的;书中的叩问,不仅是实用的,也是深刻的;玉莲所怀抱的,不仅是一个梦想,也是一个远象。整体来说,这书的性质,是辩证对话的(dialectical)。从追寻叩问到深层观念探索,以至到实际问题处理,它对读者的要求,是思考,是投入。这里透露的,不是一种野心,企图囊括一切,疏解一切,而是一种胸怀,一份抱负,向那终极的上帝,叩问这个近乎人生终极的问题,然后再与你分享。
   而我最喜欢书中这一段:“生命,是一个历程;二人关系,更是一场波涛起伏的历程;爱,是一回拯救,也是一场陷阱。人有天赋的与人契合的仁格,但完整仁格时常熟睡,需要苏醒再苏醒。在二人关系的起伏和仁格的苏醒中,我们会不断发现人之所以为人的重心和生命动态的意义。在这个历程中,你会无可避免地一再接驳爱的能源和明白创造的本意。”即或接驳不到,也愿我们明白自己与这爱的能源相距多远,从而拥有超越叹息的动力,向这爱的能源,以及他起初造男造女的本意再出发。而这也就成为我们看这书及生生世世追寻这一问题的原因。


                                                              陈士齐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论数据
在线客服 ×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

物流信息

×
...
展开 收缩

在线客服